冯骥才那些“天大”的事儿
发布时间:2019-04-09    


杨 茗

夏季,浓密的爬山虎爬满天津大学“北洋书院”高高的墙壁。到了深秋,这叶子变成深深浅浅的红色抑或是红黄相间的样子,绚烂极了。因此,坐落在天津大学太雷路、花堤路和青年湖之间的这座风格别致的小楼,被视作天大一景。这景致完全不同于它的邻居——土木工程结构实验室和“网架楼”。这使得这座书院,在天津大学这样一所以理工科见长的学府里,成为校园中一处最柔软、最有情致,还带着点神秘的所在。这座“北洋书院”便是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便是人称“大冯”的冯骥才。 冯骥才说,他决定接受邀请到天大的时候,是带着一种感情、一种敬畏的。因为天津大学(前身北洋大学)是近代高等教育史上建校最早的高等学府,而大学的创建恰恰代表着近代文明的起点。彼时,已是花甲之年的冯骥才正在全身心投入到文化遗产的抢救之中。对于这件事,他像个充满理想、精力十足的小伙子,全情投入,但他需要一个场所来安放他的理想和热情。于是,在天津大学的院落里,有了这处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冯骥才到天大的第一件事儿,便是把天大创办人盛宣怀的蜡像做出来,放在学院里面,表达他对于这座学府的敬畏。接下来,他开始按照他的理想谋划、行动,把天大的冯研院变成一座文化与艺术的博物馆。这里安放着他的各种收藏:佛教造像文物、民间美术精品、近代典型民居样式……此外,还有他的绘画艺术作品和著述,仅图书馆内的个人图书收藏就达十数万册。冯骥才做这些事的初衷是要在理工科大学的腹地建一块纯粹人文的无功利的精神绿地。在这里,从建筑、造型到整个学院的气氛,都把美作为神圣的尊崇。

十多年里,冯骥才在冯研院里建了四个国字号的文化研究机构,即中国木版年画研究中心、中国民间美术研究中心、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传承人口述史研究所,研究的内容覆盖现当代文学研究、文化遗产研究、民间美术研究、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口述史研究等等。围绕这些研究,冯研院里一批年轻人也正在成长。

平时,冯研院是一处安静的所在。但事实上,这里经常会有客人来拜访。冯骥才的客人,既有文化、艺术界的名人,也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还有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志愿者。他们有的是来交流的,有的是来瞻仰的,还有的是来寻求帮助的。十多年里,天大里的冯研院已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的阵地和许多人的精神家园。而守护这片家园的主人冯骥才在这十多年里,也累并快乐着。

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落成典礼时,他说过一句话:“以后,‘天大’的事就是我冯骥才天大的事。”十年过去了,冯骥才和他在天大做的这些事儿,已经成为这所有着120年悠长历史学府里的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