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从天大调出的院系
发布时间:2019-04-09    

2011年,天津大学校史馆迎来了两批特殊的参观者,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校史研究人员。之所以特殊,是因为他们想从天大校史中了解本校的建校情况,并将这次走访定义为“寻根”之旅。这两所高校与天大有何关系?为何来此“寻根”?这得从1952年前后的全国院系调整说起。

新中国成立后,为适应国家建设需求,高等教育开始结构性调整,北洋大学成为试点单位。航空系成为最早调出的院系。1951年,航空系调入清华大学,后调入北京航空学院。

不久,按照教育部要求,北洋大学与河北工学院合组为天津大学。1952年,天津大学迎来大规模的系科调整。对很多师生而言,这次调整是比较突然的,但人们建设新社会的热情很高,对于安排积极响应。按照教育部要求,天津大学的数学系、物理系调入南开大学,南开大学的工学院并入天津大学。中科院院士母国光当时是天津大学物理系的一名学生,接到通知后便和系里师生搬到南开大学,后来毕业留校工作,从北洋入校的他拿到了南开的毕业证书。刚留在南开大学电机系工作的吴咏诗,接到系里通知后,背着个小包,骑着自行车就来天大报到了。有趣的是,三十多年后,两人同时成为校长,“北洋上学的当了南开校长,南开毕业的当了天大校长”,成为院系调整的一段美谈。

这一年,天大的地质系调入北京地质学院,采矿系采石油组、采煤组分别调入清华大学和中国矿业学院,冶金系、采矿系金属矿组调入北京钢铁学院,化工系石油炼制组、机械组和勘探组调入北京石油学院,一大批知名学者连同学生离开天大。中国冶金物理化学学科创始人之一魏寿昆便是在这时调离的。当时,魏寿昆是天津大学副教务长兼冶金所主任。在接到通知后,他率领二十余名教职员工和九十一名学生赴京,成为北京钢铁学院的重要组成力量。魏寿昆当选第一任教务长,率领师生制定了新中国第一份钢铁专业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曾研制出中国第一台飞机发动机的邓曰谟教授,也转至中国矿业学院。

1952年之后,天津大学电信系、水利系农田水利及土壤改良专业、土木工程系测量专业、纺织工程系、矿业工程系等一批系科又陆续被调出。尽管大批师生调离天大,但他们和母校的感情依然深厚。1954年,时任天大电信系主任的叶培大,参与北京邮电学院的创建工作,并于次年随电信系调入。此后多年,尽管身处异地,叶培大依然关心天大的发展,并多次回访母校。

在近二十年的院系调整中,天津大学调出十几个系组,充实和建立了一批新的大学,为新中国高教体系的建立做出了“孵化器式”的贡献。同时,院系调整也促成了天大与国内多所大学的历史渊源。因此,两所高校的校史工作者来天大“寻根”,也就不足为奇了。

天大故事 征文 纪念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创办120周年

天津大学 今晚报社 主办beiyangzhengwen@163.com

今晚报:http://epaper.jwb.com.cn/jwb/html/2015-08/14/content_12884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