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报道 > 正文
科技日报:搭乘“天开园”建设快车 天津大学打通产业化“最后一公里”
发布时间:2024-05-21    

本站讯(记者 陈曦 通讯员 赵晖)“我们已经拿到400万的订单,年产3万吨磷酸化纳米纤维素生产线正在安装调试。”5月16日,在天开高教科创园(以下简称天开园)的办公室里,天津大学海洋学院教授、天津永续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永续新材料)法人黄仁亮信心十足地说。

“纳米纤维素”是天津大学海洋学院可持续新材料研发团队历时5年多研发攻关的成果,取得50余项发明专利。但一年多以前,这些成果还一直躺在学校实验室的成果簿上。

2023年5月18日天开园开园,永续新材料成为天津大学首批遴选入驻天开园的硬核项目。天开园是天津着力打造的创新发展策源地,借助天开园发展之势,天津大学探索成果转化新机制,出台支持政策,拿出最前沿的科研成果、遴选最适合的产业化项目,深度参与天开园建设,打通产业化“最后一公里”。

创新制度政策 鼓励科研人员创业

2023年底,天津恩特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恩特能源)签订了天开园第一份供销合同。

谈及创业经验时,天津大学教授、恩特能源创始人王议锋感慨道:“很多人只看到老师创业的优势,觉得老师有技术,但技术优势对于创业成功的贡献率一般只有10%—15%。老师创业的短板很多,比如不懂管理,不懂市场,不懂金融。”

为了让老师愿意创业、敢创业、能创业,让科技成果从校园走向企业,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天津大学以助力天开园建设为契机,从政策、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杨贤金介绍,学校正在探索一套科技成果转化的流程机制,推动创新要素加速流动、破圈融合、跨界集成,打通科研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创新的接口,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落地。

以“学校指导、政府支持、企业运营”为模式,天津大学成立了天津大学天开科技园有限公司。

这支专业运营团队为每个入驻天开园的创新团队都安排专人,提供一对一服务,帮助老师们组建商业化团队、寻找职业经理人、分析成果应用场景、接洽各方投资人……用专业化力量、专业化手段,为项目转化保驾护航。

在遴选入驻天开园项目时,技术经理人关注到“纳米纤维素”项目,通过市场化分析,帮助科研团队梳理出蔬果保鲜这个重点开发方向。

为调动科研人员的创业热情,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天津大学还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保障政策。比如对成果转化过程中作出重要贡献人员予以现金奖励以及合法、依规的所得税减免。在人事考核等方面,鼓励将成果转化列入分级分类考核评价体系;在职教职工也可以离岗创业,也可到企业兼职。

经过一年的发展,恩特能源目前已经与国家电网、中国电科等20余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获得了天使轮融资1100万元。

采访时,记者还发现,王议锋和黄仁亮的企业团队的职称介绍都要更新了,因为在这一年,他们都从副教授晋升为教授。

创新创业生态 挖掘更多产业化项目

科研成果产业化,是一个包括市场、资金、管理等若干方面的系统工程。

为充分利用天津大学的科教资源、海棠创投的基金管理经验及其背后的校友、人才资源,当地引导优质项目与科创成果转化落地天开园。九安医疗、海河产业基金、天开集团、天津大学北洋教育发展基金会与海棠创投基金共同设立了一支50亿元规模的母基金。

“给科学家配上投资家,再寻找合适的创业家,用‘三驾马车’拉动成果转化。”母基金合作方之一、天津九安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毅说。

为了支持这个系统工程,天津大学还构建了以创投基金群、创新创业课程、创业大赛、创业加速营等“九个一”组成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不久前,时志强博士在天津大学创新创业微信群里发布了一个超级电容的项目。一个小时后,他被师兄雄韬股份的张华农@了:“比能量20已经很不错了,同时我觉得您的硬碳技术有更好的应用。加一下微信?”紧接着张华农又被刘毅@了:“如果确定投资,海棠基金跟投。天开园可以考察一下。”

这样的微信群在天津大学有好几个,群里,校友们经常会发一些创业项目,感兴趣的资本就会跟进。

天津大学的校友们,发起成立的北洋海棠基金构建了“发现、赋能、加速、投资”的特色服务链条,已链接近4000名天大校友、近1500个创业项目、200余家金融机构。

资本与项目,创新创业与人才培养,在天大,以一种十分亲近与自然的方式在无缝对接着。

搭乘天开园建设的快车,一年来,天津大学已遴选出近100个技术水平高、发展潜力大的硬核科技项目入驻天开园,涵盖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多个赛道。如今,更多成果在这里加速转化,支持地方经济建设,助力天津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原文链接:http://www.stdaily.com

(编辑 赵晖 王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