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办公网 联系我们
...
天津大学党建网
...


纪念建校125周年 “天大品格”篇——“爱国奉献”:“天大人”的行动自觉

时间:2020-10-20


“天大品格”篇——“爱国奉献”

“爱国奉献”——“天大人” 的行动自觉

黄河入海口为北洋。

1894年,甲午年,中日海战,黄海上的隆隆炮声和战败的屈辱震醒了中华睡狮。“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 盛宣怀奏请清王朝开办现代大学。朱笔御批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在天津建立。这就是天津大学的前身——北洋大学。

诞生于中华民族危急存亡之际,天津大学从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兴学强国”的历史使命。

“悠长称历史,建设为同胞,不从纸上逞空谈,要实地把中华改造。” 这是创作于1935年的天津大学校歌,一代又一代“天大人”共唱一首校歌,也同样用每一天的努力共同做一件事——“兴学强国”。

踏实敬业、勤勉务实,一代又一代“天大人”在中国的各个历史时期贡献自己的力量,为祖国的富强默默奉献。中国第一台飞机发动机、第一个水工实验所、第一台回旋加速器……中国工业史上很多第一都出自天大师生之手。中国法律第一人王宠惠、革命先驱张太雷、“两弹一星”功臣吴自良、桥梁专家茅以升、化工专家侯德榜……这些推动中国历史进程的人都是“天大人”。

1985年张太雷塑像落成

“兴学强国”是基因,“爱国奉献”是实践。一代又一代“天大人”践行着“实地把中华改造“的誓言。

“爱国奉献”是“天大人”的情感表达

甲午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光绪皇帝颁布《强国诏》,寻求自强之道。彼时的中国风雨飘摇,时局困顿,在列强环伺的危机情势下,许多有识之士以拳拳赤子之心,求索救亡图存之路。

洋务运动晚期重要人物、天津海关道盛宣怀仿照哈佛大学的办学模式建成北洋大学堂(天津大学前身)。这是近代中国建立的第一所现代大学,成为当时中国兴办新式大学的规式。西学为用,北洋大学堂设立全新综合型课程,选聘大批外籍教师,采用西方大学的方式方法进行教学,培养强国最亟需的人才。新的教育内容、新的培养方式、新的价值取向,北洋大学开启并引领了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于茫茫黑夜中发出凛凛微光,培育、播撒着“兴学强国”的火种,求索中华图强之路。

辛亥革命宣告中国开始走向民主,在建设中国走向民主的进程中,不乏“北洋人”的身影。王宠惠,北洋大学第一届毕业生中的第一名,1900 年初获得钦字第一号文凭。这位获得中国第一张大学文凭的北洋学子被誉为中国法律第一人,是蜚声国内外的法学名家。他精通欧洲、大陆两大法系,把《德国民法典》翻译成英文,成为英美法学院的经典教材。华盛顿会议上,王宠惠先后提出“废除在华领事裁判案”“废除二十一条案”“废除势力范围案”,维护了国家主权。1943年开罗会议,王宠惠在拟定开罗宣言过程中,与英方发生激烈辩论,为维护中国权益及奠定远东格局发挥了关键作用。促成会议公报明确规定“满洲、台湾、澎湖当然归还中国”,为战后中国顺利收回被占国土确立了国际法依据。

王宠惠(右二)在海牙国际法庭

王正廷,1896年考入北洋大学堂,这位民国外交风云人物,主持了改订新约运动。1928年6月,王正廷发表修改不平等条约宣言,宣告将要求与各国按照平等及相互尊重主权的原则重订新约,为收回关税主权和部分租借地作出了贡献。王正廷,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国际奥委会委员,被誉为“中国奥运之父”。

王正廷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大学为保存高等教育的火种纷纷西迁。校长李书田带领北洋大学师生迁至陕西,北洋大学成为西北联大的主要组成部分。在颠沛流离的烽火岁月中,学校仍坚持严格要求。学生们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潜心苦读,每天夜里数百支蜡烛的烛光闪耀不熄,成就了校史中“七星灯火”的一段佳话。中国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师昌绪等一批新中国建设的中坚力量正是在这里成长。

抗日战场上也不乏“北洋人”的身影。北洋学子马耀南作为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后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司令员,驰骋疆场,身先士卒,经受了血与火、生与死的严峻考验,为人民、为祖国、为民族弃家舍业,出生入死,流尽了最后的一滴血。

抗日英雄马耀南

刘瑞恒,中国首位哈佛医学博士,北京协和医院首位中国人院长、北京协和医学院首位中国人校长,致力于创建服务大众卫生医疗和预防体系,是我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创建者。“七七事变”后, 刘瑞恒把精力投入到抗日救亡工作中, 主持军民医务卫生工作。他密召北京协和医学院爱国师生逃离沦陷区, 以他们为技术骨干, 成功组建了中华红十字医疗救护总队及下属十几支大队和几十个中队、小队, 分布到各抗日根据地。他于1939年在香港组建协和药品有限公司,主持制造购买各种医疗物资运往后方,为抗日救亡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125年来,天大-北洋始终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北洋学子将青春、智慧和生命奉献给了国家和民族。一个个名字,一座座丰碑,诠释了北洋学子“爱国奉献”的宝贵精神。

“爱国奉献”是“天大人”的价值追求

“不从纸上逞空谈,要实地把中华改造”。“爱国奉献”,是一种态度,更是矢志不渝的追求,一代又一代“天大人”用每一天的努力建设国家、富强国家,向世界宣告“爱国奉献”是“天大人”的价值追求。

上世纪30年代众多北洋校友参建钱塘江大桥

新中国成立后,为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国家推动大学院系调整。天津大学调出数学、物理、采矿、冶金、电信等十几个系组,充实和建立了一批新的大学, 为新中国高教体系的建立发挥了“孵化器式”的作用。一批批“天大人”为新中国工业体系的建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50年,在美国的科学家名录上,出现了一位28岁中国青年的名字,他就是化工泰斗、天津大学教授余国琮先生。同样是在这一年,他放弃优厚的科研条件,冲破重重阻力,毅然回国投身祖国建设。天大校园里多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开拓者。为争一口气,他研发了我国自主重水生产工业技术,成为新中国核工业开拓者之一。他还开创了我国精馏分离学,助推了我国石化工业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他的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数以千计的工业精馏塔建造中,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我国化工制造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余国琮(右二)在科研

王静康是新中国工业结晶技术的奠基人之一,她的科研成果使我国工业结晶研发跻身世界前沿,让“中国结晶”一次次改写世界结晶的产业格局。突破工业结晶关键技术自主研发钾肥助力工农业发展、设计塔式液膜结晶器获取高纯度对二氯苯打破国外垄断、提高青霉素纯度占领60%的国际市场、研究靶向治疗药物结晶体为患者带来福音……从“六五”到“十二五”,王静康率领科研团队承担了多项国家重大科技攻关及支撑计划项目,每次都提前圆满完成,成果产业转化均一次成功。她也因此获得“中国工业结晶之母”的美誉。

上世纪90年代王静康院士在实验室

1955年,中国精密机械与仪器仪表学科的创建者王守融教授严格按照国际水平的精度,在天津大学自主设计、制造出了中国第一台计算尺刻线机,提高了中国工业制造的水平。如今,天大的微纳加工技术在国际制造业领域产生广泛影响,“天大人”率先提出原子尺度的“制造3.0”,助推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1962年,天津大学创造性地提出复合式燃烧系统及理论,为中国自主生产军用电力和民用运输柴油机解决了关键问题;如今,天津大学内燃机节能减排技术实现新突破,可降低30%的柴油机成本,每年节约油约1亿吨,减少碳排放数亿吨。天津大学智能电网及相关技术研究成功应用到了上百个城市;木薯燃料乙醇技术夺得中国专利金奖;“妙手”“神工”医疗机器人让饱受病痛折磨的患者重燃生活的希望;合成生物学研究世界领先,开始编写生命密码。

王守融制造出中国第一台计算尺刻线机

建校125年来,天津大学的发展始终与国家的发展同频共振,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世界科技前沿,为我国近代工业体系的创立,为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发展一马当先。“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 科技创新是决定大国崛起的关键因素,高等教育是科技创新的源泉。一代又一代“天大人”甘于奉献,将满腔热忱和毕生精力都投入到祖国现代化建设的事业中。

“爱国奉献”是“天大人”的时代担当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日新又新的天大,走过了125年,唯一不变的是“兴学强国”的基因和“爱国奉献”的实践。

星辰大海的科技较量中有“天大人”的身影。2020年6月23日,随着第55颗北斗卫星发射任务01号指挥员尹相原铿锵的口令,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托举着北斗三号“收官之星”飞向预定轨道,探索浩瀚宇宙,建设航天强国,是尹相原天津大学求学时就种下的航天梦。工作至今,他历任总体装配系统指挥员、推进剂利用系统指挥员、低温动力系统指挥员及“01号”指挥员,共参与包括“嫦娥”“北斗”“风云”等重大工程在内的80余次火箭发射任务。今年,国际首颗人机交互科学试验卫星“天帷-天幄”号有望发射,一场人-星交互协作的空间实验即将拉开帷幕。

01号指挥员尹相原指挥北斗系列发射成功

“海燕”,不仅翱翔在蔚蓝的天空,还遨游在浩渺的深海。一群天大青年人研发的水下滑翔机——天大“海燕”,已经深潜至万米以下,续航能力、下潜深度、测量剖面等不断刷新世界纪录。由于拥有先进的水下滑翔机一直是建成世界海洋强国重要的标志性成果之一,故技术受严密封锁。天大的“海燕”既打破了国外对我国技术封锁的壁垒,也扭转了我国在某些关键技术上受制于人的局面。天大年轻的海洋人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海洋强国梦”奋斗一生。

2017 年,天津大学在nature上发文宣布完成酿酒酵母,5号和10号两条染色体的化学全合成。合成生物学搭建了从物质到生命的蜕变通道,该技术利用天然或人工生物学元器件对生命进行设计、改造乃至重新合成,开创了“生命再造”的新纪元。DNA存储,几公斤介质可能取代绵延数十万平方米的数据存储中心;基因线路设计,能调控免疫系统,治愈癌症;人工合成基因组,可能解决耐药性,终结超级病毒;人工牛奶、高能燃料、乃至超级战警……合成生物学让未来充满无限可能。天津大学在我国率先开展合成生物学研究,是我国合成生物学基础研究领域的重要创新力量,科研成果与世界前沿并跑。

2019年第三届世界智能大会上,由天津大学与中电云脑(天津)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研发的全球首款脑机接口专用芯片“脑语者”在天津第三届世界智能大会上正式发布。脑电交流,无需言语就能心灵相通;以意驭物,无需动手就能控制外物;身随心动,高位截瘫也能行走如常……这些如梦如幻的场景并不遥远,解读脑语密码,打通脑机接口,人类即将进入人机融合的新时代。脑-机接口技术是世界公认的新一代人机交互和人机混合智能的关键核心技术,一场奔向人工智能下一站的科技竞赛正在激烈角逐。在这场竞赛中“天大人”依然跑在前面。

“脑语者”全球首款接口芯片

小康路上有“天大人”的身影。在烟波渺渺的八百里洞庭,被中宣部追授为“时代楷模”的佘元君在天津大学学习时就坚定了“治水报国”的梦想,他25年投身洞庭湖治理,将自己毫无保留地奉献给水利事业。他跨过一个个“不容易”,战胜一个个“不可能”,3471公里一线防洪大堤,226个大小堤垸都留下了他的足迹。面对洞庭湖治理的世界性难题,他坚守着“守护好一江碧水”的承诺;他克服重重考验,协调生态保护与治理开发的关系,换来了“行走的洞庭湖水利百科全书”的称号。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每一年,书记校长都要与这些立志投身基层建设的学子座谈交心,亲自送他们走上新时代的奋斗征程。

扶贫攻坚是“天大人”的接力战。“80后”天大青年教师,奔赴甘肃陇南的大寨村担任第一书记宋鹏,他挖掘地方特色,以沙湾臊子为切口,利用“互联网+扶贫”带领村民打造全链条式电商产业,因地制宜走出一条“带不走的幸福路”。接棒宋鹏的是天津大学“90后”青年教师冮皓,这个年轻的“异乡书记”通过挨家挨户的走访迅速和村民们打成一片,他发现,缺劳力、缺土地、缺产业是大寨村贫穷的主要原因,于是冮皓向天津大学申请了30万元扶贫资金在村里建起了挂面厂,直接和间接带动了86户、349人脱贫致富。

天津大学支援宕昌梦想教室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天大人”挺身而出。

2020年天大学生投身抗疫开展线上志愿活动

附属医院的医护人员挺进一线,用最美逆行守护生命。科研人员迅速研发,大数据分析、快速检测试剂盒、防护服、新型自氧疗法为“抗疫”和复工复产贡献了科技的力量。师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社区值守、心理咨询、课业辅导……“天大人”用担当为抗击疫情默默奉献。

天大北洋园,我国地震工程领域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正在加紧建设。这是世界最大、功能最强的重大工程抗震模拟研究设施,将对土木、水利、海洋、交通等超级工程保驾护航。

2020年国旗在天大升起 开启新的征程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青春的接力,伟大的事业成于实干。站在两个一百年的交汇点上,“天大人”用实干来绘制蓝图。突破卡脖子的科技壁垒,在扶贫攻坚中艰苦实干,在科教强国中勇担重担……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引领未来。巍巍学府,“天大人”的青春在“爱国奉献”中努力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