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发展

【主题教育】汲取思想伟力,践行使命担当——书写主题教育的天大答卷

发布日期:2023-08-15

本站讯(记者焦德芳、刘晓艳、刘延俊)怎样走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如何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关口,建设教育强国,天津大学何为?

自4月10日召开动员会以来,天津大学党委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这个主题教育的总要求,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方面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将主题教育成效转化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强大动力——在“强国建设、教育何为”的时代课题中,天津大学师生正一心一德书写着让党和人民满意的答卷。

将主题教育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

梦想如长风,鼓起船帆;思想如灯塔,引领征程。

“我们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天津大学党委书记在主持学校主题教育读书班时强调,天津大学是国之大学,要牢记国之大者,“全校上下要以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为契机,站在‘后天’培养党和国家‘明天’需要的栋梁之材。”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学校党委精心设计5个学习专题、列出48条重点内容,通过搭建“班子集中学—专家带领学—个人主动学—联系实际学”的“四学”模式,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在全校不断掀起学习热潮,全校处级以上党员领导讲党课299次,各院级党组织先后开展集中学习、专题研讨、读书会、理论报告会等形式学习300余次;学校还将理论学习与宣传阐释相结合,设立50个主题教育理论阐释重点项目;我校师生在《人民日报》《天津日报》《红旗文稿》《中国高等教育》《中国教育报》等发表理论阐释文章20余篇。

为学之实,固在践履——直面发展“短板”、针对痼疾“开战”、给调研出现的问题“开药方”、现场向校领导“出考卷、提要求”……主题教育以来,校领导聚焦教师评价改革、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和能力提升等领题调研18项,处级领导干部领题调研304项。而这些调研的题目大多都直指学校长期以来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短板——

“要从主题教育中汲取营养,创新形式,冒着热气讲、带着温度说,才能深入学生心里!”在马克思主义学院主题教育集体备课会上,青年教师王磊有感而发,并快把主题教育的“热气温度”带进课堂——在他的思政课上,学生们佩戴炫酷的VR设备就能“走进”云上展厅听专家解读党的二十大报告。“这是我们开展大思政课综合改革的缩影”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孙鹤表示,“马院作为党在天大设立的第一学院,我们要以主题教育为契机进一步以学铸魂,先学一步,再学深一些,再理解透彻一些,将思政课讲深、讲活、讲透,形成马院人人皆名师、门门是金课、堂堂都精彩的良好局面,从而引导广大青年听党话、跟党走。”

如何形成世界一流的本科教育体系和研究生教育体系?主题教育以来,天津大学出台“金师、金课、金教材”建设行动方案,拟在未来五年实施“双十双百”工程——从全校范围内培育选树220项本科教学模范,包含10名天津大学荣誉教师、10支天津大学荣誉教师团队、100门天津大学示范金课、100本天津大学品牌教材;天津大学未来技术学院揭牌,将打造由院士领衔,汇聚学校优势学科,实施本硕博一体化培养,同时引入头部企业资源的产学研合作新模式;学校还探索组建了大型建设工程安全、无人驾驶汽车等13个校级学科交叉平台,加快形成拔尖复合型人才的培育高地、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高地。

如何打破旧思维,探索国际交流合作新模式,不断拓展中国教育与科技的国际“朋友圈”育人新路?主题教育期间,天津大学(天津市)卓越工程师学院成立,这是学校积极推动全球合作网络建设、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的又一创举。

如何解决思政课程教学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更好构建“大思政格局”?学校在调研过程中提出在用好课堂主渠道的同时要全方位推进“网上网下”主阵地提质提效:在西藏日喀则把优质教育送上雪域高原、在甘肃宕昌把“粪渣渣”变成“金疙瘩”……今年暑假,天津大学组建63支学生实践队、上千名师生把家国情怀书写在祖国大地上,实地感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

如何提升人才自主培养的能力?天津大学专题调研“问诊把脉”,提出“天津大学领航计划”。8月上旬,2022年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公布,由天津大学校长金东寒牵头完成的“新工科教育”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这是天津大学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主题教育成效的宝贵实践。在金东寒看来,“我们正在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引领未来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路径。”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科研与产业的结合?天津大学聘任著名民营企业家刘毅校友担任宣怀学院院长——这是我国首位担任高校创业学院院长的民营企业家。“未来,宣怀学院将采取校企共治模式,推动设立不少于30亿元的创投基金群。”刘毅表示,“让更多学子获得创新创业课程指导、实践训练。”

以主题教育为契机持续提升科技自立自强能力

在第七届世界智能大会上,发布全球最大指令集高速非侵入式脑机接口系统;7月底,新能源化工团队的“丙烷脱氢耦合表面氧化过程选择性制备丙烯”相关成果发表在著名学术期刊《Science》上,有望为“双碳”目标做出突破性贡献。

7月22日,天津大学主办的天津高校首期“技术转移官”培训开展,聚力高校科转人才,助力天开园建设。

化工学院张敏华团队的一些科研人员发现自己每个月的个人所得税突然少了,原来是学校对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红包”“到账”了。

……

面向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头部企业需求和服务地方需要,聚焦如何解决“卡脖子”问题?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天大何为”?天津大学在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寻求攻坚克难的制胜法宝,在“求是”中“求实”,在“践行”中“见效”。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系列重要论述和批示指示精神,举办习近平总书记《论科技自立自强》读书分享交流会……新阶段新征程科技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愈加清晰,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能力愈加增强。正如智能与计算学部党委书记魏建国在专题联合学习研讨会上所说,学习让学部中心组对学部未来的方向更明晰。

认识提高了,方向明晰了,对师生在科研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难点堵点问题认识也就愈加深刻:科研成果转化氛围还不够浓、科技创新服务天津市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够、跨学科科研组织力不强、创新平台建设还需进一步提升……

围绕这些“堵点”,处级领导干部领题调研中,涉及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相关选题就有48项。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天津大学将继续发挥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努力成为国家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校长金东寒说。如何打造“大基地”“大平台”,推动“大成果”的产出,“奔着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去”?天津大学通过剖析“地震大装置”案例,得出了结论。由天津大学承建的国家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下大力气打造的又一“国之重器”,是我国地震工程领域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它根植人民至上启动建设,高起点高站位谋划,建设中勇于攻坚克难,十年磨一剑,打造了矢志为国为民的国之重器。主题教育中,通过这一典型案例分析,天大得出了科研创新的“五个必须”规律并将其在全校推而广之:必须遵循科学理论,坚持正确方向;必须胸怀“国之大者”,坚持“四个面向”;必须做到敢为人先,坚持“独立自主”;必须勇于真抓实干,坚持“久久为功”;必须发挥组织作用,坚持“党建引领”。

随着《天津大学关于鼓励建设集中攻关平台的若干规定》的出台,举校体制的科研组织模式创新开始探索,以125项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卡脖子”重大专项项目形成的优势领域方向为基础,在事关国家安全和长远发展战略研究方向上,天津大学推动组建了一批跨学科、跨界融合的集中攻关平台,从机制上破解了长期以来制约学科交叉融合的难点堵点问题,为支撑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供了有力保障。

科研中,青年科技工作者承担着“挑大梁、当主角”的重任。为了加强青年科技人才梯次储备,造就一批有未来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天津大学制定出台《天津大学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育计划项目实施办法》,明确设置“启明”“攀登”“卓荦”三类计划,通过梯次培育,给予8-10年的连续支持,将青年科研人员逐步培养成为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通过开辟新机制,为打造人才高地积蓄力量。

今年以来,举全市之力打造的天开高教科创园被视为天津创新发展的新策源地。学校向全校有志创新创业的师生发出号召——到天开园建功立业!然而,科研教师中“不敢转、不想转、不会转”的现象还依然存在,从而致使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规模不大、质量不高。聚焦天开园建设贡献天大力量、成果转化难点堵点和解决办法、成果转化评价制度建设等主题,学校多次开展专题调研,深入查摆、梳理制约学校成果转化的关键问题。按照市场化模式运营天津大学科技园;建立以首席技术转移官为组长的工作小组,统筹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重组宣怀学院,聘请创业成功校友担任院长,设立北洋海棠创投基金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解决科技成果“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全面摸清师生校友成果转化项目及专利底数,打造成果转化项目“蓄水池”;将科技成果转化成效列入教职工职称评聘、绩效评价的参考标准,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奖并纳入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一系列“组合拳”让成果转化氛围在天津大学愈加浓厚。遴选首批28个硬核项目入驻,募集3600万创新创业奖金……天津大学拿出最前沿的科研成果,遴选最适合的产业化项目,准备最充足的创业基金,以“求是”“求实”的实干姿态,深度参与天开园建设,为科创天津贡献“天大力量”。7月,天津大学出台了《天津大学科技创新服务天津经济社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进一步充分发挥学校人才和科技优势,全方位融入天津建设和发展。

而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学校已签署技术转让/许可合同49项,合同总金额2965.96万元,超过去年同期水平。在副校长王天友看来,“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应有之义。”

推动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内部治理实效

直面发展“短板”、针对痼疾“开战”、给调研出现的问题“开药方”、现场向校领导班子“出考卷、提要求”……6月13日,天津大学召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研讨会。

在这场研讨会上,高强度的“头脑风暴”,力求将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实实在在的成效。

“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管理制度,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在杨贤金看来,包括教师评价改革在内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正是推动内部治理更加科学完善的“牛鼻子”。

从今年5月起,化工学院人事制度综合改革方案进入实质化实施阶段,绩效考核的权力被进一步下放到“系”甚至“课题组”,个人考核变身团队考核。面对教授们提出的“改革触及一些现有政策或制度的围墙怎么破?”“校内外评价条件不同,学院内部改了,外部不认可怎么办?”等一系列问题,党委书记杨贤金在调研座谈时坚定地说,把所有教师干事创业的激情激发出来,只能靠改革。改革要先动起来,要边干边改,在动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人事制度综合改革,被杨贤金生动地形容为“像车要分道行驶”一样,人才的分道发展,就是既要有开汽车上高速路的,也要有骑自行车灵活穿街走巷的,各自发挥优势,才能构建起人才充分发展的立交桥,而管理部门要做加油站、充电站、维修站,这样才能让事业发展更顺畅。

主题教育中,天津大学通过调研发现了人才队伍建设中的诸多不足,如:现有人才队伍立德树人为根本导向的教师评价标准尚不健全,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的评价倾向仍需着力扭转;分类多元为基本原则的教师评价机制尚需探索,仍存在分类评价不足、评价手段趋同等问题;与教师评价结果相协调的资源配置机制仍需完善,学院主体作用仍需强化;与教师评价机制相适应的人才工作体制仍需健全,多部门协同的人才工作体制仍需持续完善等。

做“精”教学科研队伍、做“强”服务支撑队伍、做“实”教师思政与氛围营造……学校通过调整优化校内人才计划体系,加大对战略科学家的全方面支持,加大对青年人才的多维度支持,完善青年教师发展机制;建立校级团队建设模式,着力解决战略科技人才及有影响力的创新团队不足的关键问题;以汇聚大团队、构建大平台、承担大项目、产出大成果为目标,赋予团队负责人更充分的自主权;在基础学科、文科和新兴学科等建立人才特区,探索一院一策、一人一策……

如今,在很多中观、微观层面,主题教育期间的对策举措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辅导员人才计划岗位评聘、管理人员宽带薪酬改革、高水平实验技术队伍改革、教师发展中心实体化建设方案、化工学院“一院一策”人事制度改革、校内人员转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改革等工作方案通过学校审议并推出了一系列制度文件。与此同时,部分院级单位教学科研系列专业技术职务晋升评价体系已完成修订并通过学校论证,绩效津贴成本分担机制、教职工荣誉体系管理办法、数学学院人才特区建设、教师队伍团队建设机制、研究系列队伍建设机制、校内跨学科跨学院教师兼职兼聘机制、人才计划岗位冠名机制、教师学术休假制度等已形成工作方案待进一步征求意见后推动实施。

在抓住这个“牛鼻子”的同时,主题教育期间,学校聚焦高质量发展和师生关切,进一步提高管理的科学性和服务的高效性,共制定修订各类制度规范26项,从体制机制上补齐短板弱项,建立健全了长效机制。如,在校内外调研基础上制定《学院(部)公用房屋管理办法》,推进公用房配置和使用改革;精仪学院在主题教育期间研究完善教师业绩考核办法等系列长效机制,为完善学院治理提供制度保障。

在主题教育中为师生办实事解难题

学校内有的道路路面坑坑洼洼不好走怎么办?大学生活动中心周边广场石材损坏、松动、脱落严重怎么办?卫津路校区的绿化景观效果不理想要怎么反映?青年湖东岸路灯昏暗,存在安全隐患如何解决?申请使用学校校章需要哪些手续?我的财务报销单能否一次报销成功?……

面对校内师生关切的问题,如何想师生之所想,急师生之所急,有效解决解决一批师生关心的具体问题,这是学习贯彻总书记人民至上重要思想,读懂总书记人民情怀,扎实推进主题教育、切实服务广大师生的应有之义,也是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举。

树高千尺,其根必深;江河万里,其源必长。主题教育中,习近平总书记深深扎根人民,始终信仰人民,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精神,感召着全校上下,在工作中,要把全体师生的利益放在首位,解决师生“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增强师生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要想全面扎实的解决好师生“急难愁盼问题”,必先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校、院两级单位发挥各自沟通优势,畅通渠道,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浦江经验”,深入到基层一线开展调查研究。提案大赛、教代会、午餐会、座谈……实地走访、电话调研,通过多种形式收集“金点子”,整理意见建议,倾听心声,了解困难。找准师生心中的难点、痛点、堵点,经过梳理形成了校级“我为师生办实事”项目14项,院级项目192项,征集各类提案144件,各类意见建议一千余条。

面对全校师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主动面向师生听取意见和建议,实事求是地反映师生心声,及时回应师生的关心关切,解决师生急难愁盼问题,才能真正赢得全体师生员工的口碑,才是将主题教育落到实处的具体体现。

“服务大厅的老师非常耐心,流程上我搞错的地方盖章的老师也细心给我解释。”对于为科研团队材料盖校章的电气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孙华清来说,仅仅是小小的一个盖章服务,让他感受到了学校为师生服务上的巨大转变。

“服务师生意识不够强”是师生反响强烈的重点问题之一,机关作风建设直接影响着师生在校体验,服务师生必须打破传统,主动求变。面对问题,机关党委印发《改进机关工作十六条》,通过常态化开展的机关党支部作风建设专题组织生活会等方式,引导机关干部严格按照提升管理服务意识、遵守行为规范承诺践诺,提升学校为师生服务质量。与此同时,变被动服务为主动。就业季走访用人单位、举办大型双选会、宣讲会、点对点帮扶……专项行动为学生提供岗位7.5万余个;精准摸排各类突发事件,累计帮助包括受暑期洪涝灾害影响的5人在内的20人切实解决实际困难,发放临时困难补助3.86万元;积极探索电子印章使用,推进师生用印服务便利化……一系列举措让孙华清这样的普通师生,不论在学校里、在生活中、在一线服务的窗口前都能感受到主题教育实效。

“双校区校园环境整治完善专项整治”,校园道路更加平整,灯光布局更加科学;校内分批次增加了充电点位,食堂根据师生需要优化了供餐时间;幼儿园为青年教师解决暑期的后顾之忧;“为老服务”暖心服务月,为老同志创造整洁舒适的居家养老环境;图书馆开辟“德耕堂”为离退休教师学习交流提供有效条件保障;体育部、场馆中心为满足师生日常体育锻炼需求,对新老校区体育设施进行更新……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不敷衍,不怠慢,踏踏实实把工作做到实处,让师生真真切切感受到实惠。学校各部门用实际行动把主题教育成效转化为深入基层一线为师生办实事的生动实践,用一个美好、宜人、安全、和谐、可持续的校园,最大程度满足广大师生对学校双校区优美、舒适、可持续的校园生态环境的更高期待。

以主题教育为牵引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在天津大学图书馆,有一个布置典雅的“红色空间”格外引人注目。这是该校新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图书专区,保存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社科图书近7万册,还设计了党建研究厢、视像阅览室,迅速成为最受校内师生欢迎的“阅读打卡地”。

作为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党的领导贯穿于这所具有红色底蕴“国之大学”的办学治校育人之中。主题教育中,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教育、人才的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学校明确“五个坚定不移”,牢牢把握住正确的办学方向,坚定的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

在以马克思主义学院当代马克思主义教研部党支部“课程小组制”为代表的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上,积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体现“课程思政”,使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理论课同向同行。与此同时,对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重要论述研究”、“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研究”这样的专题研究项目,学校也给予立项支持,不断加强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工作。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想持续培养一批能为国家做出天大贡献的科技人才,就离不开在党的领导下,努力打造一支堪当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重任的干部人才队伍。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在政治素质考察考核上下功夫,大力选拔使用政治素质高、思路视野开阔、科研能力强、有家国情怀的优秀干部,特别是用好那些在教学科研一线、重大技术攻关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干部,成为学校积累下的宝贵经验,选拔进入院级领导班子116名业务骨干也为学校发展提供了有效人才支撑。畅通各类干部职业发展通道,努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有了这样的制度保障,也充分激发了学校师生干事创业的热情。

在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有一片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师生们亲切地叫它“大装置”。这是我国地震工程领域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项目所在地。学校依托项目成立大科学装置党支部。这支“大装置”建设的核心团队,是一支平均年龄只有36岁的“党员突击队”。支部通过开展“砥砺奋进守初心,防震减灾担使命”教育活动,牢牢把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扛在肩上,凝聚决心力量,连续解决重大技术问题40余项,提升我国在国际地震科研领域的话语权。这是天津大学基层党支部发挥堡垒作用推动学校不断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学校通过持续聚焦加强党的建设,着眼与事业深度融合加强基层党建工作。以高质量党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优化党支部设置,建强党务工作者队伍,提高党员发展质量,探索融合机制。为近年来取得的“妙手”医疗手术机器人、酵母长染色体合成、“海燕”水下滑翔机、脑机接口芯片等重要成果提供了组织保障。(编辑 焦德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