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报道 > 正文
天津日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具有开创性里程碑意义的战略决策
发布时间:2019-11-11    

2C0BB

天津日报 2019年11月11日 第09版

51556

(颜晓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是在世界发展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的主题是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习近平总书记就《决定(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并在会议结束时发表重要讲话。

《决定》紧紧围绕“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全面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历史性成就,集中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深刻阐述了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明确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要求、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具有开创性、里程碑意义的战略决策。

站在历史交汇点的战略眼光和历史担当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统筹展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召开,主题重大、意义深远。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系统制度保证和坚实治理基石。

(一)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工程

十九届四中全会是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掌控大势、谋划未来的一次重要会议。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着第二个百年目标进军。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都要打好基础、搭好框架、铺好轨道。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总目标统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整个进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社会安宁、国家统一提供了有力保障,有力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础性作用。

党的十九大着眼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过渡转变,制定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两个阶段的战略安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建设目标纳入其中。第一个阶段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第二个阶段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制度是国家之基、社会之规、治理之据,治理是制度的有效运用、功能发挥和实践拓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重大问题,是关系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问题。《决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决定》奠定了全面现代化的制度和治理平台,确立了全面现代化的枢纽机制, 贯通于全面现代化各个领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一个里程碑。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强大牵引和有力保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将稳步推进、有序展开。

(二) 新中国成立100年的制度和治理目标

十九届四中全会是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召开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深刻总结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经验,不断探索实践,不断改革创新,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发展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等各方面制度,加强和完善国家治理,取得历史性成就。70年后再出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重要历史时刻,要把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国家在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方面的经验好好总结一下,进而在运用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未来一个时期制度建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着力点和目标任务。”《决定》凝结着我们党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宝贵经验,凝结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深谋远虑,是从政治上、全局上、战略上全面考量,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出的重大决策,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强烈的历史担当。

建设什么样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其中的核心问题是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怎样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和加强国家治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开始了社会主义治国理政的实践。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发展,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特色鲜明、富有效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摆在党和国家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定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从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看,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前半程已经走过了,前半程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改革,现在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后半程,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站在新中国成立70年的历史节点上,着眼于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建设目标,《决定》分别提出了到建党100年、2035年、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制度和治理的总体目标,为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构筑了坚实的制度和治理基石。

(三) 新时代改革开放推向前进的更高起点

改革开放40年,是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新的起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决定》的说明中指出:“新时代改革开放具有许多新的内涵和特点,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制度建设分量更重,改革更多面对的是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对改革顶层设计的要求更高,对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更强,相应地建章立制、构建体系的任务更重。”这是从物质层面、观念层面到制度层面、治理层面的实践深化和机制跃升,是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再攀登、再攻坚、再突破。我们看到,一些国家长期处于社会动荡、冲突不已、乱象丛生,究其原因,制度建设落后、治理能力软弱是一个根本性原因。前苏联、东欧等国家,没有建成完善的制度体系,没有形成有效的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日积月累、积重难返,最后的结局是国亡政息,教训十分深刻。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全面深化改革决定、全面依法治国决定到制定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修订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到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等,都贯穿着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主旨和主线,都是强基固本的系统工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还不是尽善尽美、成熟定型的,需要不断发展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国家治理能力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创新、完善、实践的过程,是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功能的过程,是新时代改革开放的重大课题。

(四) 中国共产党走向第二个百年的战略擘画

我们党是百年大党,即将进入第二个百年。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目前在全党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正是党走向第二个百年的思想洗礼、精神激励、政治整训。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以“牢记初心使命,推进自我革命”为题进行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中深刻指出:“我们党作为百年大党,如何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永葆青春活力,如何永远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如何实现长期执政,是我们必须回答好、解决好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回答好解决好这个根本性问题,防止某些党员干部的消极腐败、脱离群众现象,跳出执政党的历史周期率,必须依靠制度建党、治理兴党,必须以根本性举措应对根本性问题,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宏观视野和总体构建出发,全面从严治党。

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在新时代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所擘画的战略宏图,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工程,是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回答和解决党的“百年之问”的基础建设。“三个如何”说到底,是如何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从而为党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治本色提供不竭动力,为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构造事业平台,为党经受长期执政考验、抵御各种利益诱惑强化理想信念。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本身就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强劲机制,是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全面从严治党的使命牵引。

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首要优势;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首要任务;加强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领导,是贯彻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首要要求。这都有力促使把百年大党新的伟大工程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统一起来,把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与增强国家制度能力和治理能力统一起来,把永葆党的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与完善国家制度与强化国家治理体系的进展统一起来。

(五) 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中国力量

深刻理解十九届四中全会的重大意义,还要从当今世界大势、国际战略大局的视野来看待。可以说,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变化,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最大变局。100年前,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100年后,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100年前,中国在世界舞台上还是边缘化的弱国,100年后,中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100年前,成为世界强国的美国还没有把中国放在眼里,100年后,美国已把中国作为最大战略对手。中国在从大到强、从富到强的发展过程中,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世界大变局既带来重大战略机遇期,也带来严峻风险挑战期。面对来自外部力量的战略遏制和打压,面对世界范围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竞争较量,党和国家进行的伟大斗争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至少要伴随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过程。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最大的底气来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治理的强大力量。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应对越来越复杂的风险考验的治本之策,是战胜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的“定海神针”。

具有多方面显著优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具有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是在实践中逐步成熟定型的生长制度。制度为体、治理为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体现了从制度自觉到治理自觉,从制度功能到治理效能,从制度优势到治理转化。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提升至一个崭新的历史和时代高度。

(一) 有着深厚根基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决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因此,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强固政治根基、弘扬政治优势的战略举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治理体系,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结晶,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本质内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成果,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相结合的产物。这一制度和治理体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制度理论、治理思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建设社会主义制度、进行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造。这一制度和治理体系,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顺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发展要求,反映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和治理需求。这一制度和治理体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建设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一制度和治理体系,把维护和保障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根本目的,把有利于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努力作为构建准则,把权力接受人民监督作为基本理念。

(二)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决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这就为党领导人民创造世所罕见的经济发展奇迹和政治稳定奇迹提供了制度支持和治理保障,为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构筑了崛起支点和起飞平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集中体现在《决定》强调的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上。这些显著优势,是我们坚定“四个自信”的基本依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新实践中,将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进一步增强和彰显。这体现在党对制度和治理体系建设和创新的全面领导,保证了制度和治理体系建设和创新的正确方向。体现在以人民为中心巩固和发展制度和治理体系,保证了国体和政体的高度统一、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的高度协调。体现在从制度层面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制度体系与治理体系相互融合、制度能力与治理能力相互增强,保证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制度优势。体现在把全面依法治国作为制度和治理体系建设的根本着眼,保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持续有序运行。

(三)持续推动中国进步和发展、确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决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14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决定》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一个里程碑,开创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历史进军。贯彻《决定》精神,巩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就是要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发挥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优势,保证人民的治理主体地位;强化自我更新完善的制度韧性,促进治理体系更加科学、治理能力更加有效;激发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制度活力,破除治理体系的弊端陋规;发掘维护社会公正的制度潜能,保证最大多数人共享治理利益。

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十九届四中全会的开创性意义,就在于以《决定》为基本纲领,开启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系统实践,开启了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的崭新篇章,开启了世界社会主义自我完善、自我更新,持续进步、不断创新的时代步伐;十九届四中全会的里程碑意义,就在于以《决定》为基本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进入新的自觉、新的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达到新的境界、新的高度,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确立了基本轨道、贯通主线。

(一) 总体要求: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决定》明确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要求。这一总体要求突出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与国家现代化总进程相协调,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相匹配,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要求。制度是治理之本,依靠制度进行治理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要求。治理制度化,最重要的是依法治理,全面依法治国是治理制度化的现代化目标。要提高运用制度进行治理的能力,增强制度治理的权威性。规范是治理之要,推进规范治理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要点。治理规范化强调治理科学化、标准化,就是要遵循治理规律,细化治理标准、注重治理控制。治理不规范反映了治理的现代化水平较低,还停留在与粗放式生产方式相适应的治理方式上。现代化进程是一个治理规范化逐步提高的过程,不仅规范科学,而且规范有效。程序是治理之道,依照程序实现治理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要条件。程序是治理规律的反映,揭示了解决问题、达到目的、促进发展所必须经过的阶段,遵循实践程序就是遵循治理规律。程序建立了层层制约机制,每设立一道程序就是经过了一道安全阀,能够把治理风险降至最小,把治理效益提至最大。决策程序是治理程序化的前提,决策程序增强了决策的科学性,减少了决策失误。

(二) 总体目标: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决定》明确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这一总体目标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相协调,突出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阶段性渐进性和高标准高质量。从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进而达到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制定了路线图、时间表、标准值。这一总体目标牢牢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治理的本质特征,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内涵,保证了制度和治理体系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这一总体目标将制度和治理融为一体,以制度建设保证治理效能,以治理效能发挥制度优势,有效防止了缺乏效能的“制度悬置”和缺乏根基的“治理变革”。这一总体目标吸收借鉴了人类制度文明和治理文明的有益成果,不仅紧跟而且引领世界现代化潮流,提供了“中国之治”的密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科学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贡献。

(三) 总体任务: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决定》明确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任务。这就是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等13个领域的制度体系和制度能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建设要求,这些领域涵盖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主要内容,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部署,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谋划民族复兴大业、国家发展大计的战略宏图。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指明了制度改革创新的内在要求。更完备要求随着社会系统的复杂程度增强,增大制度的覆盖面,减少制度的盲区和漏洞,提高制度体系的衔接性和自洽性,克服某些制度之间的不兼容性。更稳定要求随着社会运行的有序程度增强,提高制度的规范性和延续性,让制度内化于社会机体之中,常态化运转、稳态化运作,在改与不改、变与不变、动与不动之间保持恰当的均衡。更管用要求随着国家治理的法治程度增强,充分发挥制度的导向、激励、协调、控制功能,强化制度权威,增强制度效能,减少制度疲软、制度失效现象。有了这样的制度体系做支撑,就能够增强治理能力、提高治理水平、扩大治理效能。

(四) 总体保证:坚持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全面领导

《决定》明确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领域和全过程。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进行,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的应有之义,党的领导为完成战略任务提供战略指导和领导力量。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完成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重大战略任务。在完成这一重大战略任务的前进道路上,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复杂和深层次矛盾,会遇到来自不同方面的风险和不同方向的“台风”,必须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党的坚强和正确领导是完成这一重大战略任务最重要最可靠的政治保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在党的领导下科学谋划、精心组织,远近结合、整体推进,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

(作者为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天津日报:http://epaper.tianjinwe.com/tjrb/html/2019-11/11/content_159_1864030.htm

(编辑 焦德芳 赵楚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