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天大新闻 > 正文
全球化视野下大学文化研究第二届天大论坛在天津大学举行
发布时间:2020-10-27    

本站讯(通讯员张世轶 摄影赵习钧)2020年10月24日,全球化视野下大学文化研究第二届天大论坛在天津大学科学图书馆一层报告厅举行。本届论坛为纪念天津大学(北洋大学)建校125周年系列校庆活动之一,以“人文握手科学——中国现代大学文化的构成与趋势”和“立德树人养成家国情怀,加快构建高校思政工作体系”为主题,也是继2018年天津大学首届大学文化高峰论坛、2019年举办的新工科+文化论坛之后的又一次大学文化学术盛会,承续“重在研究”的理念,促进学术高峰思想和前沿领域思想的交锋与融汇。论坛汇集了国内外知名教育研究者,集中研讨中国现代大学在精神和文化上的追求,分析中国现代大学文化的构成和未来发展的趋向,旨在通过中外学者关于大学文化建设主题的交流和研讨,进一步增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文化自信,更好地助力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

我校党委副书记雷鸣,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原副司长、国家教委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原主任、大学文化研究会顾问王冀生出席会议并致辞。国际著名比较教育学专家、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安大略教育研究院国际比较教育学许美德教授、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王义遒教授、加拿大约克教育学院研究生部主任查强、香港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杨锐、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王官成、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张连城等来自多家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出席了本次论坛。

天津大学副校长巩金龙,天津大学校长助理、天津大学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中方筹备主任直属党支部书记肖松山,大学文化与校史研究所所长王杰,发展战略中心主任王世斌,管理与经济学部主任(院长)霍宝锋、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徐斌、人文社科处副处长刘娜参加了会议。论坛两个主题分别由党委宣传部部长吕静和大学文化与校史研究所所长王杰主持。

雷鸣在致辞中表示,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已经走过125年的历程,兴学强国是中国大学的精神元始,是中国现代大学共同的责任担当和价值追求。1895年,北洋大学作为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的建立,自此文化与科学的握手成为中国大学问题建设与探索的一个重要命题。中国现代大学始终根植于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基础之上,根本是要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人才。中国大学要实现文化与科学相生相促,实际落脚点要放在人才培养上,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也就是如何牢牢扎根于中国民族厚重的人文积淀,更好服务和引领中国的社会发展。中国现代大学由此而生,也应该朝着这个方向不断的奋勇前进。天津大学珍惜这个汲取众长、集思广益的难得机会,将以文化传承与创新来推动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教育部原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北洋大学校友王冀生在致辞和主旨报告“在献身祖国教育事业中书写人生华章”中分别从我国先秦时期大学之道的核心精神和灵魂、西方自古希腊以来大学理想的核心、对中国近现代大学发展的文化脉络和经验教学的回顾、大学精神衰微现象、教育的本质和高等教育的内涵、对大学文化的界定、新时代具有根本意义的教育变革、全球视野下当代中国大学之魂等八个方面详细阐述了自己24年大学文化研究的问题思考。并提出,建设一流大学,高校应该注重以人为本、科学为根、文化为魂的哲学观,营造人道、理性、和谐、创新的氛围。由天津大学出版社发行的王冀生最新教育论著《我的教育探索人生》首发式一并举行。

国际比较教育学专家许美德以“儒家文明与中国大学的核心价值观,从比较高等教育视角谈中国教育的特点”为题,回顾世界上大学教育的发展历程和不同模式,深入探讨大学的核心价值观,认为中国大学研究高等教育,特别是天津大学作为中国最老、最现代的大学,应该把中国儒家文明的价值、中国大学的核心价值和学术传统介绍传播给国际领域,让国际高等教育比较学可以更广泛地包括中国大学的价值观。

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王义遒认为,新工科发展建设中更加要强调人文,工程面对的是人,必须非常强调人的需求、人的感情要求,人的物质的要求。新时代应运而生的新工科就是要培养新建设人才,而培养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创新与融合。这样办学才能够真正把学校办好,在新工科建设中注意以上人文问题。我们越是新,越要避免过于机械的办学,要创造人文思维。

加拿大多伦多约克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查强的发言题目为“博雅教育和后疫情时代关于大学责任的思考”,认为博雅教育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思辨能力著称,因为疫情缘故更加受到关注,希望通过博雅教育提高未来社会公民的韧性,以提高整个社会的韧性。从儒家思想、哲学层面和课程与教学层面上构建博雅教育悖论的理论框架,大学可以通过博雅教育这个抓手推动可持续发展,反过来可持续发展目标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推手,推动大学改进提高和实施博雅教育。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王官成认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之间的关系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重要文化难题,全面研究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对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意义重大。从人文握手科学的起点、主体维度、社会维度多角度探讨人文和科学的交融对社会变革的引领,以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实现机制。

香港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杨锐以“关于我国现当代大学文化构成和趋向的个人观察”为发言题目,认为我国大学中的文化现象是一个关系到国家、民族以及其中每一个个体命运的重要问题,指出在讲人文时更多指的是传统,论科学的时候,更多指的是西学,东西的相融还有待深入;阐述了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对传统文化态度、创新与传统的关系、大学双文化或多文化现象等四个问题。

在下午的论坛中,各位专家以“立德树人养成家国情怀——加快构建高效思政工作体系”为主题展开讨论交流。天津大学校长助理肖松山从“家国情怀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教育理念”一点展开,针对家国情怀提出的原因、家国情怀的含义、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汇报了“立德树人养成家国情怀的天大思考”。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创造未来为发展方向,使教学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创新,社会服务和国际交流与合作形成高度关联的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系统,从哲学的思想或者哲学思维范式中探索出家国情怀背后蕴含的“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理念。

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张连城围绕如何以学生为中心,实现学生成长成才和教师成长成功这一问题,详细论述学院如何以总书记的奋斗幸福观为统领,推进学校的幸福学园建设,进而构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三全育人的体制机制,强调全员参与,时与空上的全方位覆盖、对尽职岗位尽职责任,把立德树人真正融入到思想道德、文化知识和社会实践各个环节,培养“有追求、有兴趣、有素质、有能力、有自信、有尊严”的六有人才。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蔡文鹏以“汇通、行动和转化”为主题,认为全球化视野下大学文化的研究体现了汇通的思想。提出高校在思政课,课程思政,大学文化与家国情怀等领域的内在逻辑也在于汇通,只有这样各部分才能作为一个系统的工程,通过对清华大学办学风格、行胜于言的学校校风、大学精神文化的成果转化三方面的深入阐释和分析,展现“汇通、行动和转化”的重要意义。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王官成认为家国情怀需要培植。以家国情怀的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融入血液里面,融入一生,融入事业追求,才可能产生强大的动力,对国家对民族会做出贡献。培植过程中,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机制上要寻找家国情怀的立足点。坚持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显性与隐性相结合、个人奋斗与国家民族相结合做好家国情怀培育。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张鹏超教授以“千日成长工程立德树人实现机制建设”为题,详细介绍学院以提高人才质量为目的,以行业集团效益工程改革委统领,以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队伍建设为保障,以品德优化、专业深化,能力强化,仪表美化为内容,科学设计学生三年在校一千天的时间,统筹规划学生成长成才的系统工程。

天津师范大学王东芳教授围绕“博雅教育与立德树人”,以美国文理学院为案例,探讨通过博雅教育实施公民教育,把博雅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途径,博雅教育的核心是广博的知识、专业的知识和可迁移的能力与技能。建议通过课程的设置与讲授、大学文化的定位和共同体的构建,实现大学文化的真正传承和扩散。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张博林认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关键是要创设一流的学生观,并围绕学生观的概念与内涵,探讨一流大学应该有怎样的学生观,大学应该如何创设一流的学生观。

与会专家形成了“以新时代的中国大学要成为文化创新的中心,大学文化要在社会发展中起到‘灯塔性’的引领作用”为核心思考的“天大共识”。天津大学大学文化与校史研究所所长王杰凝聚“天大共识”为:“人文握手科学”形成的中国现代大学文化代表了中华文化新的发展方向。当前“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有机衔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时代的中国大学要成为文化创新的中心,大学文化要在社会发展中起到“灯塔性”的引领作用。大学要构建文化育人结构体系,与“大思政”格局下的育人体系相融合,三全育人五育并举,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编辑 焦德芳 郭水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