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天大新闻 > 正文
我们的家国情怀——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天津大学建校124年之际
发布时间:2019-10-07    

我们的家国情怀

—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天津大学建校124年之际

(记者 焦德芳)1895年10月2日,中国第一所大学诞生了。

每一所大学都有她独特的情感和精神,这也正是大学的魅力所在。今天,我们谓之为“大学文化”——这是大学思想、制度和精神层面的一种过程和氛围,也可以称之为——大学之魂。

那么,中国第一所大学的魂,该如何来表达?

历史总是擅长用“偶然”来展开它波澜壮阔的豪情。然而任何偶然的背后,都隐藏着如日月经行般的必然逻辑。1895——我们可以从这所大学的出生之年去推敲她为何而生。浩浩长风百二十年,仿佛从诞生之日起,这所大学就被贯注了一腔深沉而浓烈的魂魄和气场,仿佛长夜里给人希望和温暖的薪火,由远及近,未有竟时,雄雄不绝,至于无穷。

家国情怀——这就是她的魂。


(一)“四千年之大梦唤醒,始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中华的1895,梁启超给了它沉重的标签。

如何救亡?如何自强?也恰是在这一年的天津,时任津海关道的盛宣怀交出了掷地有声的“家国之期”:“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

1895年9月,盛宣怀上书《拟设天津中西学堂章程禀》。他提出:要在天津率先创建一所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大学,作为今后国内其他大学设立和办学的样板。

10月2日,光绪皇帝朱批准奏成立北洋大学堂。盛宣怀担任学堂首任督办,美籍教育家丁家立任总教习。这一天,也从此成为了中国大学的诞辰日。

国之先务,莫大于是——这是胡适对于大学在一国发展进程之中地位的论断。北洋大学堂的创办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这所大学从诞生之日起,便天然肩负着“兴学强国”的历史使命。与生俱来的家国情怀,将她和脚下这片土地的苦难与荣光紧紧连成一体,生生世世,不可分离。

这里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二)1900年初,北洋大学颁发了中国第一张大学文凭――“钦字第壹号”;1903年,北洋大学选派了中国第一批本科毕业生出国留学;1928年,北洋大学设立“水工实验所”,在中国大学中率先开展高等工程教育实践;1934年,成功试制中国第一台飞机发动机,为中国航空工业奠基……1937年7月7日,日军全面侵华战争开始,23天后天津沦陷。同西南联大一样,以北洋大学师生为主体组成的西北联大开始了艰难的西迁之旅。他们在日军飞机炸弹的阴影中,背着“大锅盔”和咸菜,辗转西安、汉中、陕南……在汉中,学校被安置在城固县南40里的古路坝,就设在一处小小的天主教堂里,教室是泥房子,夏天一场雨过后就变成了烂泥潭;门窗年久失修不能挡风,冬天几乎人人手上都生了冻疮。而在不远处作为分校区的七星寺条件更差,那里没通电,点的是蜡烛和小油灯。可北洋的师生人人自奋,苦读成风。每一间教室里,有人“开晚车”,有人“开早车”,你去我来,经年如此。而这点亮黑暗岁月的小小烛光,被后人誉为“七星灯火”,成为了这所大学永存的精神财富。

全面抗战期间,北洋大学合计培养出一千多名优秀毕业生。从秦岭的山沟里走出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师昌绪、“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吴自良、第一个在苏联获得博士学位的中国学者高景德、空气动力学专家戴昌晖、通信专家杜锡钰、航空专家张桂联等一批后世科学巨匠。当时师生中有很多人奔赴革命圣地延安,直接投身抗日战争中英勇杀敌。而大多数则选择了工程人才独有的方式,为打击侵略者贡献自己的力量:陕南冶金的工艺改良、渭水上游的水文工程、甘肃兰州的水利设计、四川攀枝花巨型磁铁矿的勘探、滇缅公路的修建、抗日根据地的军工生产都活跃着他们的身影。急待工业建设的大后方,成了北洋人激扬家国情怀的主战场!


(三)一所大学的家国情怀应当如是:国运艰危,则兴学储才;山河破碎,则毁家纾难。而当祖国迎来新生,则跪乳反哺,竭尽自己一切能量,毫不吝惜地投身于建设新中国的广阔天地之中;竭尽自己一切智慧,锐意进取地激荡于描绘新时代的大势大潮之中。

1951年学校正式定名为天津大学。在长达近二十年的院系调整中,天津大学响应国家工业建设之急需,调整出十几个苦心经营的学科系组,充实和建立了一批新高校新学院,培养大量工程技术人才,为新中国高教体系的建立做出了“孵化器式”的贡献。这就是一所大学家国情怀深沉而坚定的表达。

在新中国百废待兴的五十年代,天津大学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开办了上百个工厂,师生走出课堂投身生产实践,直接为人民群众生活和工农业建设贡献力量。1958年8月13日,毛泽东主席视察天津大学。当得知学校短时间内开办了数百个工厂后,主席非常高兴。在第九教学楼前,毛泽东发表了对高等教育的三点指示:高等学校应抓住三个东西,一是党委领导,二是群众路线,三是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起来。20天后,《人民日报》发表了《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一文,将三点指示确立为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

“文革”结束后,中国的高等教育该朝着怎样的方向进行改革和发展,令很多人困惑迷惘。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在哪里?天大人在国内高校首倡“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等办学指导思想,成为此后中国重点大学共同追求的发展方向。

1983年5月,在全国高等教育工作会议上,天津大学名誉校长李曙森联合其他几所重点大学的校长,联名将他亲自执笔 “835建言”上报中共中央书记处。邓小平亲笔批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建议书记处一议”。后来国家关于建设“211”、“985”工程计划的指导思想,正是李曙森等人建议的进一步发展。


(四)天津大学是全国第一所将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明确写入大学章程的高等学府。

《天津大学章程》中这样写道:学校按照“形上形下、达材成德”的理念,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卓越人才。“家国情怀”成为了这所大学培养人、造就人的第一要义。

什么是天大人的家国情怀?“家国情怀就是自力更生攻克难关,为国家干实事儿!”在海拔2000多米的西宁院士工作站,王静康院士这样回答。为了把青海湖的氯化钾提取为我国工农业生产急需的钾盐资源,她带领科研团队横下一条心,不远万里将原料从青海运到天津大学,实验室旁边盖起中试生产车间,他们既是科研人员又是生产工人。经过5年夜以继日的艰苦奋斗,历经小试、中试,这支年轻的科研队伍终于研发出了自主创新的工业结晶技术,从青海盐湖的光卤石中提取出中国稀缺的钾肥,相关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什么是天大人的家国情怀?在烟波渺渺的八百里洞庭,被中宣部追授“时代楷模”佘元君校友曾用“脚下的路、身上的泥”来回答。从学生时代坚定“治水报国”的梦想,到将自己毫无保留奉献给水利事业,他25年投身洞庭湖治理始终如一,跨过一个个“不容易”,战胜一个个“不可能”,3471公里一线防洪大堤,226个大小堤垸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这是一名水利人对事业的赤诚,更是一名天大人对“家国情怀”初心的坚守。

什么是天大人的家国情怀?“家国情怀就是走出象牙塔,教学、科研更要育人!”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自动化学院齐俊桐教授这样回答。 为了科研报国的初心,他将自己的无人机企业一举发展为估值增长近百倍的科技创新企业,不仅是天津市的一张高新技术名片,也在行业内和全国市场中赢得了口碑。他还在企业设立了研究生科研实践基地,投入近千万元建设无人系统综合试验环境,让研究生步入社会前就能有机会接触真实的市场需求和最先进的试验测试条件。齐俊桐说,提升科研人员的实践能力和商业思维模式,才能使学生未来更好地适应社会产业化发展。

从他们身上,你能感受到“家国情怀”的深沉厚重;你也能猛然彻悟,“天大品格”在跌宕前行的浩荡潮流中是怎样汇聚成与时俱进、气吞山河的力量!


(五)124年沧海横流,我们的家国情怀从未改变。

因为家国情怀,我们正在建设成为新时代培养卓越人才的重镇。学校秉承“强工、厚理、振文、兴医”的发展理念,形成了工科优势明显、理工结合,经、管、文、法、医、教育、艺术、哲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学科布局。11个学科领域进入全球ESI前百分之一,3个进入ESI前千分之一。天津大学是首批“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入选学校,牵头培育组建的“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成为全国首批14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之一。

因为家国情怀,我们正在建设成为科学技术研究的高地。“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世界科技发展前沿”。“海燕”刷新中国水下滑翔机潜深纪录、牵头建设世界最大的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人工精准定制合成酵母长染色体、在轨脑-机交互系统随“天宫二号”遨游太空……近几年,天津大学产出了一批又一批重大科研成果,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

因为家国情怀,我们正在建设成为高校服务社会的标杆和典范:我们建立了宣怀学院、区域发展研究院、天津大学—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福州国际校区、天津大学—密西根(南通)联合研究院……让天津大学成为了助力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社会的“智慧”引擎。

因为家国情怀,我们正在建设成为文化传承创新的渊薮:冯骥才先生带领团队累时近20年为全国数百个传统自然村落建立图文档案;王其亨教授为了 “找回中国古建筑丢失的话语权” 奔波36年;张玉坤团队为上万公里明代长城和海防工程“摸清家底”;100间梦想教室和上千支“不走的实践队”在西部山区传播知识火花,让留守儿童有机会说一声“芝麻开门”;北洋艺术团享誉世界,在代表全球合唱艺术最高水准的国际大赛上唱响“中国声音”!

因为家国情怀,我们正在建设成为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节点和纽带。学校成立“中国-东盟工科大学联盟”与“中国与中欧国家科技创新大学联盟”,成立“中国—东盟智慧海洋教育中心”及“国际能源合作机构—APEC可持续能源中心”。学校与世界上45个国家和3个地区的232所高校、研究机构及公司签署协议。


(六)新时代,我们如何践行家国情怀?

我们的答案就在“开学第一课”的课堂:2019年金秋,在新生入校之际,党委书记李家俊郑重解读“天大品格”:兴学强国的使命、实事求是的校训、严谨治学的校风、爱国奉献的传统、矢志创新的追求是天大品格的核心表达。校长金东寒借以勉励新生,希望大家“既要勇于承担时代的责任,也要不断磨练自己担当的本领,与祖国的发展同频共振!”

我们的答案就在引领新工科建设的“天大方案”:2019年4月,天津大学正式发布新工科建设“天大方案:”问产业需求建专业、问技术发展改内容、问学生志趣变方法、问学校主体推改革、问内外资源创条件、问国际前沿立标准,积极布局施策,全方位推进新工科建设。“天大方案”是天津大学数年磨一剑交出的答卷,是世界工程教育的一种全新范式,是天大人矢志创新,真正把新工科建设落实到中国工程人才培养工作“施工图”。”

我们的答案是校园内外“江山代有人才出”:天大校友会师北京奥运会主场馆建设、冬奥会场馆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建设……“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年轻的天津大学教授齐俊桐,生物合成团队,深海机器人“海燕”团队,“天宫二号”脑机对接团队,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团队,C919大型客机座舱环境控制系统团队,“嫦娥”探月空间力学团队,“中国天眼”主动反射面液压促动控制器研发团队……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在什么方向矢志创新。重点解决“瓶颈”问题,“卡脖子”工程,锻造大国重器,制造杀手锏,这就是我们的传承!


尾声:这里的一切都仿佛是厚重的,一切又都像是崭新的。

当你迈入北洋园的大门,中英双语路牌会提示你正站在“兴学路”上,迎面是雕刻着一重重年轮痕迹的宣怀广场。沿着宽阔笔直的求是大道,走过大笔斧凿“实事求是”的校训石,庄严伟岸的图书馆跃入眼帘。图书馆身后,太雷广场人流如织,朝气蓬勃;青年湖畔波光旖旎,十里金风。极目远望,日新园里山岛竦峙,郁郁青青。

兴学强国的原点,日新又新的未来。这是一所大学124年的抗争、思考和探索;又仿佛是天大人辩证思维的两方圭臬:既激励师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治学奉献;又提醒着这里的每一个人:时代在变,环境会变,我们心上的家国情怀永不改变。

“花堤蔼蔼,北运涛涛,巍巍学府北洋高。悠长称历史,建设为同胞。不从纸上逞空谈,要实地把中华改造……”

——听,远远传来的校歌如同岁月的旁白。(编辑 焦德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