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云新闻讯(津云新闻记者段玮 摄影记者蒲永河)5月11日,天津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天津大学共同举办第十届天津市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论坛。论坛聚焦“科技强国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主题,与会专家围绕如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这一课题,碰撞思想、凝聚智慧,共商思政课建设大计。论坛活动旨在进一步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阵地建设,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更好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
开幕式上,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立文出席并代表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沈蕾致辞。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杨贤金出席并致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徐中主持论坛开幕式。
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颜晓峰教授作了天津大学在科技强国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探索和经验交流报告,从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思政课建设的重大意义,多管齐下,把思政课作为学校的第一主课;准确把握“00后”理工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认知特征,充分发挥学校的资源优势,办好思政课;积极推动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不断提高课程质量效果;下大功夫建设好马克思主义学院,着力培养一支践行“六要”的思政课教师队伍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和发展情况。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办好高校思政课的战斗堡垒,是培育思政课教师的主要阵地。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多措并举建马院,努力打造思想政治基地和干事创业平台。坚持“学马、信马、研马、行马”,把马院建成党在学校的政治学院。加强学院各项制度建设,用科学规范的制度体系建院治院。建设求真创新、团结奋斗的学院文化,构筑有凝聚力、亲和力、归属感的精神家园。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学院涌现出一批品学兼优的本硕博学生。
天津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雷鸣主持主旨发言环节。国家教材委员会马工程审议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顾海良,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总教指委主任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原党委书记靳诺,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总教指委主任委员、武汉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沈壮海,国家教材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家委员会召集人、吉林大学党委副书记兼统战部部长韩喜平分别发言。
顾海良在发言中,围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思政课建设重要指示精神和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部署要求,在深刻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新时代推进学校思政课建设“怎么看”和“怎么办”的问题。他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坚持把学校思政课建设放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全面加强,各级各类学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更加鲜明,思政课教师乐教善教、潜心育人的信心底气更足,广大青少年学生“四个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奋发昂扬,思政课发展环境和整体生态发生全局性、根本性的转变。面临新形势、新要求,推动新时代思政课建设呈现新气象、展现新作为,必须坚持守正创新、久久为功、止于至善,坚持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推动高校思政课程教材体系调整优化。
靳诺在主旨发言中,从把握好思政课建设的成就、核心要求、关键任务、重要支撑、政治保证等方面,深入交流学习贯彻落实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思政课建设、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的认识体会。她认为,要坚持自信自立,不断增强办好讲好思政课的信心。要坚持问题导向,注重方式方法,持之以恒推动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要坚持系统观念,全面推进“大思政课”综合建设,努力形成一套工作机制,孵化一批品牌活动,打造一批示范精课,产出一批优质课程资源,形成一批高水平的教学研究成果,提供一批高质量的智库资政报告,培养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要坚持守正创新,精准把握学情,注重教学相长、调查研究和数字化建设,为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沈壮海在发言中指出,思政课的建设关系到教育关键问题的回答,面对的是处于人生关键时期的关键群体,培养的是人的关键素质,支撑的是教育强国的关键维度,也关乎构建支撑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意义重大,新时代深化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是思政课建设的内在要求、宝贵经验与现实课题。思政课要讲的让学生爱听爱学,能够听懂学会,需要做出创造性工作。推动思政课教学真正的守正创新和内涵式发展,最关键、最核心的就是提升教师素质。要深耕厚植育人素质,着力提升教师素质、育人能力,弘扬教育家精神,锤炼看家本领,提升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让讲好思政课信心更足,努力展现教书育人的新作为、新气象。
韩喜平在发言中指出,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这充分证明了中华文明具有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文化生命力和旺盛生命力。他认为,高校思政课建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本质是讲道理。文化是讲好思政课的力量根基,要坚持思政课在课程体系中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文化的力量来自于真实的历史,优秀文化有普遍认同的历史基础。正是因为有了文化支撑,思政课所传递的道理才更容易为学生所认可、接受和信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理,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智慧,蕴含治国理政经验、价值道德精髓和思想理论精华。要依靠思政课讲出文化底蕴,传递文化自信,提振自信力,让青年学生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汲取信心力量,真正实现思政课内涵式发展。
天津大学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人文社科处处长张俊艳主持研讨交流环节。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朱安东、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蒋永穆、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蔡文成、中国矿业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亓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赵义良、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于冰、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孙琳琼、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曹清燕、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梦云、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余一凡、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李朝阳,结合各高校在高质量建设思政课过程中的具体探索,分享了前沿思考与实践经验。他们谈到,新时代推进学校思政课建设成效显著,许多学校和马院积极探索、努力提高,形成了各自的符合思政课教学规律、具有自身特色、增强针对性和吸引力、深受学生欢迎的经验。
在交流中,与会专家感到,这次论坛是一次深度的理论研讨会,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理解更系统深入了;是一次多彩的经验交流会,相互学习借鉴收获很多;是一次鼓劲的发展推进会,要再接再励,继续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做出新的成绩。
市教育两委、市社科联有关负责同志,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理论研究基地负责人,市高校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和特色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人,市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创新中心和教学改革重点实验室、市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负责人,优秀青年思政课教师代表等120余人参加论坛。
(编辑 赵晖 应紫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