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办公网 联系我们
...
天津大学党建网
...


师者大爱 桃李芬芳——记天津大学材料学院赵乃勤教授

时间:2017-03-12

  见过她的人无不感叹于她的恬淡文静,她的学生不约而同地形容她为“严师·慈母”。她就是赵乃勤,天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金属材料系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教学名师、全国三八红旗手、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天津市“德业双馨”十佳教师、天津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获得者。从教30年,赵乃勤教授辛勤耕耘在高校的教书育人一线,先后培养了30多位博士、硕士研究生,教过的学生近千名,她倾心教学、挚爱学生、严于律己,用师者大爱为师、为学、为人,用高尚师德和渊博学识赢得了广泛赞誉。

  1.倾心教育教学改革,三尺讲台展名师风范

  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环节,赵乃勤老师更是形象地将其称之为学生成长的“奠基工程”。30年来,她一直在孜孜以求按照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高层次创新人才成长规律,探索教学理念、内容、模式和方法的改革,把三尺讲台变成知识传授的舞台,为学生打开求知的大门,引领他们步入科学的殿堂。

  赵乃勤教授说:“做好教学,要扮演好‘三重角色’:讲台下要当好编剧,要把教材吃透,掌握课程的核心,通过改编,把教材的内容进行有机组织,变成一个很好听、很引人入胜的‘故事’。然后你还是导演,讲台也是舞台,要导演如何演好这台戏,讲好这堂课,该用什么‘道具’,怎么通过‘故事情节’调动学生的情绪,作为导演要精心设计。同时你还是演员,如何把内容充分地展现出来,让学生爱看,愿意继续看,而不是看一会就烦了,腻了。就像影视剧一样,有些剧情一般,但演员让人喜欢,所以也愿意看,反之亦然,所以剧本和演员可以相辅相成,有些课程内容可以比较枯燥,但一个好老师就可以把枯燥的内容讲得生动,吸引人。”

  作为天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基础课程《合金固态相变》的负责人,赵乃勤教授在课程中坚持把基础性、前沿性理论问题与工程应用实践有机结合,把难度很高的核心专业理论通过一个个学生感兴趣的前沿话题和具体的工程案例巧妙结合、详加分析,使让人感觉枯燥深奥的理论变得鲜活起来。“难到几乎完全啃不动的‘硬骨头’,在赵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耐心细致的分析下变得简单易懂”,2011级金属学硕士研究生沙军威这样说道。《合金固态相变》课程于2010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著名材料学家,两院院士师昌绪先生在评价这门课时写到:天津大学探索将《合金固态相变》课程与学科发展紧密结合,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材料类课程改革中具有示范作用。由于坚持不懈探索教育教学理念,推进教学改革,赵老师先后荣获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和国家级教学名师奖。

  在赵乃勤教授看来,“学生充满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他们的潜能是巨大的,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一个好老师就是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把关爱无私给予学生,使他们的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通过相互平等的交流探讨,而非居高临下的灌输说教,启发他们思考,引导他们前行,最终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把自己塑造成为一个能承担起社会责任并引领社会发展的有志者。”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赵乃勤率先提出并坚持“工程实际案例”教学法,在本科生集中教学实践环节中设计“金属材料失效分析”课题,要求学生针对生产和生活中的失效金属零件,通过“查阅资料-方案设计和论证-成份与组织结构表征”,分析失效原因,提出解决方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和研究热情。她还鼓励并组织学生到企业学习工程知识,从生产一线获得第一手资料,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树立了真正的工程意识。

  赵乃勤教授特别鼓励支持本科生参加科研活动,激发学生将自己的奇思妙想并在实验室中进行尝试,很多本科生主动要求去赵老师的实验室做毕业设计或者自主创新题目,在她的实验室里常常可以看到本科生专注于实验、与老师和研究生讨论科研的情景。金属材料专业2004级本科生刘远同学在大学三年级时就到赵乃勤教授的课题组开展实验和科研工作,赵老师鼓励并指导他将实验数据和成果整理成论文,刘远先后完成3篇学术论文并申报1项专利,赵老师还资助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作口头报告,得到与会专家的关注,有一位波兰科学院专家邀请他去做本科毕业论文,并提供了全部费用。他在那里完成了本科毕业论文后,又获得了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全额奖学金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本科毕业后直接赴英国攻读学位。刘远说:“《合金固态相变》课程是我科研生涯的第一课。赵老师的实验室永远是敞开的,她鼓励任何人进入实验室学习,支持我们的想法,耐心指导。在异国他乡求学,我也有足够的自信,赵老师教给我的是一种能力,一种方法。”

  2.“想做成事,先做好人”,做学生成长路上的导师

  “想做成事,先做好人”,这是赵乃勤教授对学生们的基本要求。作为一位研究生导师,除了关注学生们的学习和科研工作外,她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关心学生的长远发展上,格外注重对学生“何为人、为何人”的引导和启发,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把对学生思想上的关心落实到他们成长的细节上。

  赵老师十分注重对学生思想上的引导,她的研究生王颖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入学后第一次师生交流会。赵老师让每位学生首先对自己本科期间的毕业论文工作简要介绍。接着她又请学生们介绍本科母校和老师的情况,这让学生们一头雾水,“不知道赵老师这葫芦里究竟装的是什么药”。学生一一发言后,赵老师才道出其中缘由,“无论将来你们走到哪里,成就了怎样的事业,始终不能忘记培育过你们的母校和老师们,要始终怀一份感恩在心中。”通过这样特殊的开学第一课,赵老师把感恩意识深深种在了学生的心中。科学研究是一项需要群体作战的工作,在学生做实验的间隙,她会向学生们询问:近来师兄弟间的关系怎么样?生活学习是否顺利?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传递给学生。正是在赵老师这样理念的引导下,在她的课题组中,充盈着宽松和谐的学术气氛,经常看得到师生为某一个问题激烈讨论,但却从没有因为意见不统一而发生过矛盾。

  她实事求是、严谨严格的作风给每一个她带过的学生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几乎所有学生都折服于她的严格和细致。在《合金固态相变》的教学工作中,合金相图上任何一个旁人看来无关紧要的细微差别都意味着合金材料的不同结构和属性,为了让坐在教室最后一排的学生也能清晰地看到相图上的每一处信息,赵老师对自己教学课件PPT中选用图片的清晰度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清晰度、颜色、大小,每一张都要经过她的精挑细选才能过关,错别字更是找不到半个。而她的研究生已经对这种“严苛”习以为常了,一篇小论文反复修改是常有的事,每修改一遍赵乃勤教授都要亲自审阅并提出意见,有时候学生夜里11点把稿子发给她,当天深夜就收到了她的修改意见。不仅有实验方法、论证结构等方面的详细意见,就连论文里的标点符号错误使用都一一标记出来。她指导的研究生的论文都是这样一字一句推敲修改下完成的。

  她亦师亦友,对学生关怀备至。在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她总是能敏锐捕捉学生身上的微妙变化,发现学生在学习、生活和思想上的问题。她经常和学生推心置腹的长谈,帮助学生解除心头疑惑,有时赶上出差在外,她就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及时和学生交流思想上的问题,她的电脑里至今还保留着几十封写给学生的长信。何春年副教授是赵老师众多弟子中的一个代表,他先后入选了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获得了天津市青年科技奖,他的博士论文《化学气相沉积法原位合成碳纳米管增强铝基复合材料》获得了2010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在读研究生时,何春年是学校的科研创新明星,学校各类科技竞赛和活动上都能看到他的身影,他也为此获得了很多荣誉,为了让何春年能够在这些荣誉面前不迷失自己,踏实做好科研工作,赵老师借助新年的机会给何春年发去一封邮件,在邮件里她说:“在过去的一年里,你的辛勤耕耘换来了丰收,取得的各项奖励和荣誉令人欣喜。你为天大争取了荣誉,为课题组争得了荣誉,也证明了自己。我为你感动骄傲! 但在成绩面前,要防止浮躁情绪。你现在是名人,是学生的楷模。之所以能够成为楷模,我想不仅是在学业上,更重要是在做人上。所以你要对自己有更加严格的要求,一定要珍惜自己的声誉,有时候,太多的成绩,太多的名誉不一定是件好事,自己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正是因为老师的这些提醒和督促,才使得我能够潜下心来完成好自己的每一项工作,不断取得发展和进步”,何春年说。

  3.“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榜样的力量就在身边

  赵乃勤教授经常说:“老师就是学生的一面镜子,学生在你身上会看到自己的将来,老师的一言一行将对他们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好”、“给学生一瓢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这些都是赵老师的座右铭。30年来,她也是时刻以这样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的,让自己成为学生们身边的榜样。

  赵乃勤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金属基基复合材料。在科学研究工作中,她十分注重学术研究方向的开拓,对待科研难题始终孜孜以求。她全身心投入的工作热情和执着的科学追求,始终影响和带动了课题组的老师和同学们。2003年,她带领团队开始对化学气相沉积法原位生长碳纳米管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方面的探索,对于这样一个的崭新课题,无论是金属材料还是化学气象沉积制备复合材料,单一传统学科都无法解决,研究工作开展之初便困难重重。研究工作遇到了瓶颈,没有参考资料,没有成功数据,很长时间没有进展,一些研究生对科研选题产生了怀疑,出现了焦急的情绪。困难面前,赵老师一方面组织大家深入探讨、全力攻关,一方面积极与相关学科的开展合作,并且告诉大家科学研究不能计较付出与回报的比例,只有出于对科学的兴趣、对真理的追求和对事业的热爱,才能够摒弃功利的心理,静下心来专心的投入到研究中,才有可能取得进展和突破。在赵老师的坚持和带动下,实验组最终解决了金属熔点低和容易氧化的难题,并在其基体中成功制备出了结构可控、分散较均匀的碳纳米材料。2010年,课题组完成的“碳纳米相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基础研究”成果获得了天津市自然科学一等奖。该研究成果首次在金属基体上成功催化合成了分布均匀、结构可控的碳纳米相,实现了其在金属基体上的原位生长,该成果可用于制备轻质高强和导电导热复合材料,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制造和电子器件等领域。正是这种追求真理的愿望和强烈的责任感,影响和带动着全组师生在科学的道路上不畏艰难,砥砺前行。近年来,她主持和参加了国家863高技术项目、973科技支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20余项,在Advanced Materials等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60余篇。

  作为金属材料系的系主任和教学科研骨干,赵老师身上肩负的工作任务很重,她每天几乎都工作到深夜,常年辛勤的工作使她患上了严重的腰间盘托出,有时候疼的走不了路,但是每逢她的课,她都坚持第一时间出现在讲台上。她总及时给身边的人以帮助和鼓励,用她的师者大爱影响和带动着身边的老师和同学们。青年教师何芳副教授刚留校任教的时候,为赵老师担任助教,赵老师就像对待自己的学生一样,指导她如何做好教学笔记和教案,悉心传授教学的方法和技巧,亲自听她进行试讲,使她很快进入了教师的角色。2008年,当得知学院有几名学生因为家庭生活困难而影响学业的消息后,赵老师和其他几位教授主动承担起了资助这些同学完成学业的任务,受到赵老师资助的2007级本科生任思超同学现在已经是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了,谈到这一段经历,她深有感触:“赵老师不仅为我提供了生活上的帮助,她还定期的和我谈心,了解我的学习和生活问题,感觉就像自己的妈妈一样”。在金属材料专业成立50周年之际,赵乃勤老师倡导成立了“金属之光”奖(励)学基金。金属材料专业的校友、教师、社会爱心人士包括外国专家都为基金捐赠,累计捐款达30余万元,每年都会有优秀的金属材料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获得奖励,一些生活困难的学生也得到了资助。

  谈起执教30年的感触,赵乃勤教授这样说,“作为一名从事金属材料研究的学者,我深知材料的成分和工艺决定材料的最终性能。材料成份是内因,工艺过程是外因,要获得优质材料,内因是条件,外因是保证。如果将材料成分比喻为学生,工艺过程比喻为大学教育的话,初入大学校门的他们还只是一块原钢,需要经过锻压、变形、热处理等加工过程才可成为一块好钢,而教师的责任就应该是将这些优质原钢锻造成有用之材,承担社会重任的栋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