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办公网 联系我们
...
天津大学党建网
...


北方网:天津大学教授王静康:结晶春秋 绚丽人生

时间:2017-03-08

  作为科学家,她的科研成果使我国工业结晶研发跻身世界前沿,让“中国结晶”一次次改写世界结晶产业的格局。

  作为教育家,她言传身教、桃李芬芳,门下一大批学子成为国家科技英才。

  作为年逾古稀的老人,她依然活跃在科研和生产一线,为自己的结晶人生书写着崭新的篇章。

  她,就是有着“中国工业结晶之母”美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工业结晶技术研究推广中心主任、天津市科协主席、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静康。

  慈父良师铸就爱国情怀

  2010年2月1日,在天津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王静康荣膺本年度天津市科技重大成就奖,市委书记张高丽为王静康颁发获奖证书。巧合的是,这一天,正是王静康来天津大学工作整整30年。她说:“这份沉甸甸的荣誉,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科技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对科技工作者的热情关怀。这也将是我30年‘结晶’工作最珍贵的纪念。”

  “学好科技、报效国家”是一直以来支撑王静康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的坚定信念,而这种信念来自他的父亲、爱国科学家王恩明。

  父亲王恩明早年毕业于天津南开中学,后赴美国普渡大学留学,主修化工冶金专业,毕业后受聘为美国匹兹堡卡耐基钢铁公司工程师。1926年,王恩明放弃国外优厚条件回到祖国,在秦皇岛耀华玻璃厂任副总工程师。抗日战争爆发后,侵华日军占领耀华玻璃厂,王恩明誓死不当亡国奴,面对日本人的威逼利诱和严刑拷打,他绝不屈服,坚决辞职。1942年,王恩明举家迁到天津,为抵制日寇一直赋闲在家。虽然经济十分拮据,但王恩明夫妇还是省吃俭用,让子女们接受最好的教育。之后,王家兄妹五人或进入耀华学校,或进入南开中学,并成为各自所在学校的佼佼者。

  抗战胜利后,王恩明应著名化学家侯德榜的邀请,再度赴美工作。1949年,为了参加新中国建设,王恩明冲破重重阻力毅然回国,并作为爱国科学家的代表出席了新中国开国大典。王恩明常对子女们说:“作为中国人,应该为自己的祖国努力工作,我为此决不后悔,希望你们也不后悔,希望你们都致力科技为国奉献。”

  在父亲言行的指引下,少年时代的王静康就立下了科技报国的志向。中学毕业后,她报考了天津大学化工专业,承接起父亲的事业,由此开始了半个世纪的化工生涯。

  1960年,王静康以优异成绩本科毕业,并获得留校任教资格。

  那一年,正值全国开始考试招收研究生。为了继续深造,王静康毫不犹豫地报名,并如愿以偿地成为天津大学正式录取的第一批考试入学研究生,师从著名化工专家张建侯教授。张先生是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留学归来的爱国教育家、科学家。张先生经常对学生们说,回国是正确的选择,能把自己一生的研究同国家的建设、人民的需要结合,是他最大的收获。张建侯先生的爱国精神和治学之道,深深影响着王静康。研究生毕业时,正赶上国家支援西部建设,她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作为全国首批支援西部的研究生,王静康在西南边陲一干就是7年。后来国家要求天津纺织工学院筹建化纤专业,需要有合成专业研究生毕业资历的教师,经过协商,王静康调回天津。1981年,天津大学接受了01号“六·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于是王静康又被调回天津大学。

  无论在哪里,秉承家风和师训,王静康都将强烈的爱国情怀融入在事业的点滴之处。30年来,王静康和她的团队承担了多项国家科技重点攻关项目,出于国家战略需要,其中的许多项目研发成果要求保密、不能发表文章。期间,也有许多国外大公司慕名前来,以优厚条件寻求与王静康的技术合作,但都被她婉言谢绝。开始,有些老师不理解,王静康就耐心地说服解释。她常说,工科学校师生的使命,就是为国家的科技发展服务,祖国和人民的需要,就是科技工作者持之以恒努力的方向,我们所从事的每一项目都代表着国家利益,国家责任重于一切。

  1984年,王静康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她的科研干劲更足了。作为国内工业结晶领域领军人物,王静康对国家对民族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秉承要把高端化工产业留在中国这样一种理念,王静康和她的团队完成了“八五”期间的攻关项目“青霉素工业结晶的新技术与产业化研究”。

  王静康的学生和同事都知道王教授有两句“名言”:在工作上,没有寒暑假和节假日;在产业上,一次开车成功。

  青霉素又被称为盘尼西林,它是人类发明的第一种抗生素,也是全球销量最大的抗生素。1953年,我国第一批青霉素的诞生揭开了我国生产抗生素的历史。到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时,青霉素已经成为了我国治疗疾病的主要药物之一,我国成了青霉素生产大国,产量占世界总量的四分之一。但当时受制药技术水平限制,青霉素灌装定量不准,纯度不够,严重影响了使用。

  1990年,王静康接受了国家“八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青霉素结晶新工艺与设备在生产中的应用开发”。他们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项目进入企业必须一次开车成功。因为如果不能一次开车成功,一天就要浪费几十万元。大家放弃了无数假期、节日,一心扑在工作上。一次实验成功不算成功,只有20次以上重复数据才有效。在项目研发的后期,由于过度劳累,王静康甲状腺疾病一度复发,病情不断加重,引发心脏房颤。为了不耽误项目研究,王静康把手术时间一拖再拖,直到进行土建工程和设备安装期间,王静康才住进医院。她对同事们说:“现在住院手术,什么也不耽误。厂里盖房子、装设备,也指不上我。”但是,当实施项目产业化的工厂进行设备技术调试时,正在术后休养的王静康还是先后7次赶到现场。她们不但一次开车成功,而且提前两年完成了这个重点项目。这个项目攻关成功之后,至今在该行业推广面超过90%以上,使我国青霉素产品占领80%以上的国际市场。

  在王静康心中,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正是因为心中无私的爱国情怀,她历经艰难、矢志不渝,带领她的团队,为了祖国的科技和教育事业默默奉献着。

  王静康是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代表。她表示:“这是党和人民给我的荣誉,我倍受鼓舞。我是一名人民教师的代表,将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做好本职工作,努力为党和国家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当选十七大代表后,王静康收到了很多来信,里面写满了科技界、教育界的同仁对十七大的建议和希望。王静康一封封地把信件精心整理好,“这不是普通的信件,而是人民的重托,饱含了人民对党和国家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我将把这些建议和希望全部转交给大会,认真履行好自己的神圣使命。”王静康说。

  淡泊名利抒写结晶人

  荣誉有顶峰,但技术没有顶峰,在科研和人生的道路上,王静康留下的是一串坚实的足迹,书写出的是一篇精彩的人生乐章。

  王静康是我国化学工程工业结晶技术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她发展了工业结晶系统理论,在熔融结晶技术方面,发明了塔式液膜结晶器,提出非稳态控制方法,分离出高纯对二氯苯;在溶液结晶技术方面,提出精馏结晶技术与理论,开发了青霉素结晶新工艺与设备,在全国普遍推广;完成反应结晶集成技术与模拟放大,率先提出以特定晶形和粒度分布为目标的优化设计与控制新方法,为大型化工、医药企业设计建成了具有领先水平的新型工业结晶生产线,效益显著,为我国工业结晶工程技术现代化作出了突出贡献。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王静康不辜负老一辈科学家的嘱托,带领她的团队连续承担并出色完成了国家“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十五”一系列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再到目前正在开展的“十一五”科技攻关项目,“王静康”这三个字是同国家重大科技攻关及技术推广紧紧联系在一起的。1988年,王静康在天津大学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工业结晶技术研究推广基地。

  在天津大学西南一隅,有一幢不起眼的平房,如果不是门前挂着“国家工业结晶技术研究推广中心”的铭牌,我们绝想不到这里就是“中国结晶”的研发重地。20多年前,就是在这里,王静康开启了她“中国结晶”的人生事业。从“六五”重点攻关项目“青海盐湖钾盐生产系统工程研究”至今,一个个成果从这里诞生并走向产业化,一项项新的记录被刷新,取得了一大批标志性成果:发明了塔式液膜熔融结晶共性技术与设备,率先开拓了耦合结晶新技术——精馏结晶技术与反应结晶技术,领先开拓了“分子组装与晶形优化”共性技术,建立了功能晶体的工业结晶的基础数据库与结晶过程一步放大的专家系统等等。这幢建筑见证了中国工业结晶的发展历程,也就是从这里开始,王静康的名字与国家工业结晶重大科技攻关及技术转化与推广紧紧联系在一起。

  我国青海盐湖拥有丰富的钾盐资源,但由于没有成熟的开发技术,这些资源一直无法得到利用。而掌握了核心技术的国外公司却垄断市场,对中方竟开出数百亿元的天价技术转让费。1981年,天津大学承接了国家“六五”科技攻关“01”号项目——“青海盐湖钾盐生产系统工程研究”攻关项目,该项目由张远谋教授领衔,王静康任分课题组组长。在张远谋教授的带领下,他们在自己建立的中试车间中连续开车,经过四年多夜以继日地努力,出色地完成了课题项目。这一项目成功,为国家锻造出一支过硬的工业结晶研发团队,同时也铺就了王静康工业结晶之路的奠基石。

  在科研工作中,王静康始终坚持一个信条:民族之间的竞争是实力的竞争,而归根结底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在这场竞争中,科技工作者有着不容推卸的历史责任。

  为了使科研成果成功产业化,王静康经常带领她的团队深入生产第一线。30年来,他们的足迹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的百余个工厂企业,他们既是研究员又是工程师,既是技术员又是操作工,有时每天在车间一呆就是十几个小时,饿了就吃方便面,直到产业化成功。当年曾跟随王静康下厂的项目组成员都知道:咸菜、咸蛋、方便面,是王教授的传统菜谱。就是现在,王静康的生活也十分简单。除了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和社会活动,她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实验室里度过。中午错过吃饭时间是经常事,有时饿了就订一个盒饭将就一下。自从老伴徐锡恩教授去世、一双儿女外出求学后,实验室就成了王静康的家,而生活上的家俨然成了资料室。这几年,无论是领导慰问、还是老朋友探望,王静康都把他们请到办公室,就连新闻媒体采访录制专题节目也不例外。王静康风趣地说:“去家里怕没地方坐。我家里只要能放东西的地方,都放着各种资料、文件、书籍,就连书柜都跟别人家的不同,是装着轱辘的,平常找资料方便,移动起来也方便。”

  自主创新是王静康攀登科学高峰的不竭动力。正是一项项自主创新的技术成果,支撑着我国工业结晶事业实现跨越发展,达到国际领先水平。1985年,王静康承担了国家“七五”重点攻关项目“用结晶法分离高纯度对二氯苯”工业开发。这也是王静康独立主持的第一个重点攻关项目。当时国内这种技术一片空白,国外专利技术同样是高价加封锁。在缺乏文献资料的情况下,王静康和她的团队开始了艰苦的探索。经过一千多个日日夜夜不懈努力,开发出具有自己专利产权的新型“塔式液膜熔融结晶”技术与设备,最终在天津化工厂一次产业化成功,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设备投资仅是引进的十分之一。

  天津大学老校长、市第四届科协主席吴咏诗先生说:“有许多专家学者的科研工作只停留在发表论文、通过鉴定。但王静康同志是实实在在把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到企业,为国家创造了巨大财富,把科研成果转化成为现实生产力。”

  奖掖后学培育科技英才

  作为研究型大学的教师,王静康教授持之以恒地努力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和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推动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为我国科技与产业发展服务。

  王静康的名字享誉海内外,但每次做自我介绍时,她总是这样说:我是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教师王静康。就连她的名片上,印的第一个称谓、也是字号和字体最醒目的: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在辛勤工作、不断钻研科学的同时,王静康始终没有忘记传道授业,培养国家科技发展的后继力量。她十分关心青少年创新人才的培养,提出了“科技创新也要从娃娃抓起”,并不遗余力地推进“天津市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工程”建设。她所指导的学生先后多次获得国家级和市级青少年科技大奖。

  从教40多年,身为院士的王静康依然坚持为本科生、研究生授课,将国际前沿的现代工业结晶技术面对面地展示给学生,拓宽他们的视野,孕育创新的思维。科研繁忙,她就把课程选在周六、周日。她还为青年学生上党课,精心准备课件,和青年学生坦诚交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干事创业的决心和信心。如今,王静康桃李满天下。留给学生印象最深的是王静康的严格和敬业。

  “每当有人要报考我的研究生,我都会认真地告诉他们:在我这里学习是没有寒暑假的。因为国家工业建设的步伐是没有假期的。”

  今年已经72岁的王静康,仍像年轻人一样地工作着。王静康的助手鲍颖说,同事们经常觉得跟不上王老师。“就怕跟王老师出差,中午从来不能休息,夜里工作到一、两点钟是常事。”“她会站在这个领域的最前沿,而且知识面特别广,不时会提出新想法,让我们总要努力去追赶她。”

  这些年,王静康先后培养硕士生、博士生85名,早年的一些研究生现在已成为国内外的大学教授、研究员或科技部门的学术骨干。

  近年来,王静康更加关注滨海新区的建设发展。得知滨海新区兴建临港工业区,王静康很兴奋,并将自己在伦敦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学生郭志超召回天津,参加临港工业区的创业发展。如今,郭志超已担任天津临港科技园负责人及其高新技术发展有限公司经理。谈起恩师,郭志超动情地说:“王先生不仅是我学业上的导师,更是我人生的导师。她是恩师,更如慈母,她不仅仅教授我学业,更言传身教用她的爱国之心感染我、激励我用知识报效祖国。”

  2008年3月26日,王静康当选天津市科学技术协会第七届委员会主席。谈到做科协主席的感受,王静康说:“我爱天津,天津是我永远的家。天津科技工作者相信我,我决不辜负党和人民对我的培养、对我的期望。我深感任重而道远,我将竭诚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服务、以当好科技工作者的公仆为己任,使科协真正成为天津科技工作者满意的‘科技之家’。”

  王静康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近两年来,王静康为天津的“科技之家”忙碌着,她欣喜地说:“目前,‘天津科技工作者之家’建设项目已经正式启动,相信用不了多久,科技工作者们就能够在这个新家里开展活动了。”

  30年来,王静康带领团队完成了有关工业结晶的一系列国家重点科技攻关产业化工程项目,科技成果连续三次被指定为国家重大科技成果推广项目;为大型化工、医药企业设计建成了100余条具有领先水平的新型工业结晶生产线。完成国家及省部级有关医药、材料、生化、化肥等重点项目百余项,成果产业转化均一次成功,保证了产品质量升级,均被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据不完全统计,产业化项目为国家年平均新增产值12.3亿元,年平均新增利税2.6亿元,为我国不同领域的工业企业结晶技术现代化作出了突出贡献。

  同时,王静康和她的团队已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以及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王静康还曾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国家“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首届国家巾帼发明家、国家“八五”科技攻关先进个人、天津市特等劳动模范、天津市优秀教师等多个奖项和荣誉称号。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王静康的头发被北方的风霜染白了大半,对科学的追求和严谨定格成脸上深深的皱纹,可她精神依然矍铄,精力依然充沛,为工业结晶事业、为国家科技发展奉献终生的痴心依然未改。

  回首往事,王静康无怨无悔。她深情地说:“我为能够在如此重要的学术领域发挥作用,能够针对我们国家经济建设的基础产业需求开展研发工作,为国家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的需要作出自己的贡献而感到骄傲和幸福。”(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调研组)

  北方网:http://news.enorth.com.cn/system/2010/02/18/00450087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