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办公网 联系我们
...
天津大学党建网
...


【战“疫”云课堂】天津大学:课堂上云教学落地

时间:2020-03-09

本站讯(记者 刘晓艳)2020年2月17日,天津大学2018级工业设计2班的杨舒涵同学早早起床,按照自制的课表,开始上课。这一天是天津大学校历上新学期的第一天。杨舒涵的课表上,周一到周五的课程包含了工程图学、体育、线性代数等九门课程,她细心地在每门课程下分别标注了“学习通”“雨课堂”“慕课”“智慧树”等不同的学习平台。和杨舒涵一样,这一天,天津大学共有19024名本科生和4660人次研究生在祖国的五湖四海迎来了新学期。

在疫情防控期间,按照“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要求,天津大学开学由“线下”转为“线上”,以“云上课”的形式开展教学。根据统计,2月17日开学首日,共有380门本科课程,40964人次本科生,597人次教师实现了线上的“教”与“学”。接近1.6万名本科生体验到了“空中课堂”。与此同时,前8周开课的590门研究生课程也全部开课,建立教学班740个,23779人次研究生在线学习。

不延期:万名师生线上教学

新学期第一天,无论是第一次亲密接触云上课堂的新手,还是早已把各种线上教学资源用得得心应手的老手 ,第一次把课程完全搬到“云端”都感到了压力。

“教材、主课、实验,早都已经‘搬’到网上了。”理学院的马骁飞副教授作为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无机化学》的课程负责人,从2016年开始运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式,可以说对云端授课早已驾轻就熟。但完全的线上课堂依然给他带来压力。“完全的线上教学,师生互动反馈有‘延时’。”马骁飞说,以前的线下分组讨论和报告完全搬到网上是不现实的。经过开课前一周的测试,马骁飞采用了“改良版”的混合式教学方式。发布线上学习资源,将以前的线下重难点串讲变为录制好的视频连同PPT一起分享给同学们,在讨论区发布问题引导同学们进一步思考……马骁飞负责的《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课程进入了新学期。

17日下午三点,机械学院的梁兴雨教授负责的本科生课程《内燃机概论》首次线上直播。为了这一刻,梁兴雨提前花了很长时间准备,准备了三套方案。当天的课程,尽管前期做了充分准备和预案,在课程中还是出现了网络连接故障的情况,梁兴雨紧急启动了备选方案。这让第一次线上教学的梁兴雨认识到:上好一堂课,信息沟通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老师们精心设计好课堂内容,做好充足的预案,注重学生们的学习效果,课后及时和同学沟通。

在天津大学,像马骁飞和梁兴雨一样,上千名教师在新学期第一周准时开课。据统计,2月17日至2月21日,天津大学本科生开课2287门次,教师授课方式呈现多元化趋势,其中线上线下混合式授课、直播授课合计占比64%,同时还有利用平台现有课程,组织互动讨论,自学+答疑等多种类型。研究生开课590门,组建740个教学班,23779人次在线学习,教学形式较为多样,组合平台授课占比94%,在线讲授、自学课件等学习资料、观看慕课等音视频、在线讨论和答疑等多种教学活动都占到30%以上。许多课题组在第一周都开了新学期的第一次线上科研组会。

天津大学理学院的马骁飞副教授是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无机化学》的负责人,疫情期间,他实行了“混合式”教学。

细谋划:急行军应对“非常态”

“完备的校院两级在线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形成多维度、全过程的督导和评价,全面跟进在线教学工作动态……”在天津大学副校长巩金龙看来,千余门课程、万余名师生同时在线学习,且争取线上线下教学质量实质等效,是全体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

面对疫情为教学工作带来的考验,天津大学根据“依教学日历、教学不延期”的要求,为达到“教学体系不松、标准不降、质量不软”的目标,多措并举,统筹规划、精心部署了一系列工作。

方案先行,指导、督导齐推进。春节前后,天津大学即提前谋划,着手制订在线教学工作方案和各类应对预案。学校成立了疫情防控期间在线教学领导小组、工作小组、校院两级在线教学专家组、在线教学技术保障组、在线教学质量保障专家组。各工作组一经成立,均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积极投入工作。在线教学工作组充分发挥指导、咨询、协调、服务和反馈的工作职能,统筹在线教学工作。在线教学专家组充分发挥专家团队业务优势,提出疫情防控期间在线教学七条建议,涵盖课程设计、直播内容、双平台相结合、管理方式、学情动态等方面。在线教学技术保障组密切关注开学第一周各大教学平台运行情况,包括登录情况、课程情况、师生互动情况和学生学习进度等4个一级指标和18项二级指标,制订切实可行的预警和保障措施。在线教学质量保障专家组,广泛调研听取师生关于在线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为校院两级在线教学质量保障提供服务和帮助,构建全面的在线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全面开展教学培训,精细化提升教师在线教学技能。开课前,天津大学全面开展教学培训,依托各大线上教学平台开展全方位、全角度、全过程的在线教学培训,为不同需求的教师提供分层次、分阶段的培训课程,包括经典必修课、进阶选修课、高阶实训课和心理疏导相关课程以及高频关注问题的问答,精细化提升教师在线教学技能。

天津大学教育学院的王梅副教授近年来一直注重探究“互联网+”时代的教育特征,作为线上教学校级专家组成员,在前期培训中,王梅通过发布PPT、视频、网络直播等方式,对全校教师进行了多次培训。仅围绕雨课堂学生端、教师端的使用,就制作课件6个,共计232页。从课前准备到课堂授课,如何在手机端和网页端来发挥其强大的全周期教学数据导出与分析功能,如何设计以OBE教学理念(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Outcomes-based Education,缩写为OBE)为核心的课程,这让很多第一次使用雨课堂的老师们慢慢学会了如何互动,发弹幕、投稿、生成词云……

研究生教育则建立了4个技术平台微信群。“在我们成立的线上课程技术分享群中,两周时间共发布分享了信息万余条,同时每天晚上10点半整合一天重要技术信息向老师们推送,已持续服务20多天。教师们也高度负责,后台显示,凌晨2点仍有很多教师在准备课件,上传教学资料。”天津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办主任齐崴介绍说。

教育教学工作日报制,“双严”方针线上线下实质等效。疫情期间,天津大学密切关注学情动态和学生实际需求,多部门协同发布《致天津大学全体同学的一封信》,号召同学们始终坚守家国情怀、保持自信自强、主动转变学习理念、务必保持学习耐心、主动密切联系老师、持续进行意见反馈、协同做好课程评价。与此同时,充分利用数据资源、信息化手段掌控实时教学状态,通过学生出勤率、预习完成度和师生互动等指标,充分了解学生在线学习状态,并通过官方微信、微信公众号、班级微信群、课程群组等多渠道宣传,保障教学信息畅通。

疫情期间,天津大学每日汇总在线教学运行数据,统计开课门次数、平台使用情况、授课方式情况等。与此同时,开学第一周每天面向全体同学对在线教学情况进行意见采集,形成《学生意见反馈统计分析报告》。综合分析教学运行、师生意见反馈等,研判教学工作形势,动态调整工作方案。

任课教师精心准备授课内容,提前组织学生进行测试;专家、校院教学管理人员、平台技术人员全天在线,协助师生处理各种问题;各大平台为授课教师,提供了专门的技术支持……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天津大学较为平稳地进入了春季新学期。

智能与计算学部副主任王建荣老师授课

满情怀:隔屏情更真

2月17日上午9:00,一堂特殊的在线课程通过天津大学官方微信、天津大学官方微博、央视频、天津大学抖音号等多个平台播放。课堂上的两位“老师”分别是党委书记李家俊和校长金东寒。这堂特殊的“开学第一课”满满的叮咛和希冀。而课堂上的特邀嘉宾——天津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市级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天津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院院长吴琦教授的《在战“疫”中淬炼担当》线上教学更是给全校师生带来了一堂抗疫战中极为生动的思政课。

在天津大学,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抗疫期间每一堂课,老师们的用心、学生们的认真,都春雨润无声地滋润着每一颗求知若渴的心灵。

“吴老师好,我是您的中特学生,听了您的网课,如沐春风。”“比有声小说还好听的思政课,爱了。”看到教学结束后学生们的网络留言,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吴兆彤老师颇感欣慰。为了保障第一周的教学质量,吴兆彤参加了所有的教学培训会议,采取了自行录制讲解视频的方式,“新的教学方式、教学工具和教学内容重构,这一段时间基本每天都是夜里两点后才去休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研究生课程本学期全校开设20个教学班,选课学生2733名。面对未曾谋面的学生,又是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闫涛老师为确保万无一失,他在开课前两天与同学们进行了网上平台课上预演,在授课当天网络拥堵的情况下,顺利完成所有教学任务。据超星后台统计,闫老师的班级成为当日最活跃的在线班级。周小兵老师则根据在线教学的需要随机分组,学生各自有角色定位,各组之间完成任务的情况形成一定的参照与竞争关系,努力使在线课堂“动”起来、“活”起来,“好玩”起来。

在授课过程中不忘做好思政教学工作,传播正能量,不仅仅是思政课。

天津大学医学部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了“抗击疫情课外实践教育课”,包括“病毒与人体免疫的博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与响应”“铿锵逆行的白衣战士们”“探究科技发展与抗击新冠疫情的紧密关系”等八个主题的线上教学课程。据悉,天津大学20个开课单位已经精心设计了56门线上课外实践教育课程,共涉及战“疫”专题、劳动教育、思想道德、创新创业、艺术修养、人文素质等共8个门类。

围绕线上教学,天津大学还特别针对家庭所在区域不具备安装满足在线课程学习宽带网络条件,需要通过手机流量在线学习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了200元的“学习流量补贴”。与此同时,天津大学出版社在抗击疫情期间,也开放了部分教材在线阅读,提供课件下载、样书申请等服务,供广大师生进行网络教学使用。

对学生体现关心、付出爱心、拥有责任心,天津大学也让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三全育人”理念在这次线上教学中得以充分体现。

华为认证AI首席架构师张志峰老师授课

深思考:让“云课堂”从救急到常态

高等教育大规模的线上云教学,是特殊时期的非常之举,但却不是权宜之计。

如何保证教学效果?天津大学在线上教学第一周,针对同学们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以每日调研问卷形式广泛开展本科学生意见调查,并建立起“当天汇总、当天反馈”的即时反馈机制,将学生的问题第一时间反馈至相关教学单位,并跟进各教学单位针对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形成持续改进的完整闭环。

与此同时,对标“金课”标准,天津大学正在研究制定线上教学质量评价指导意见,明确课程质量要求、标准和管理等方面要求。“课程管理平台+直播平台”,实行留痕管理保证教学质量可控。

事实上,对在线教学实践的多维度、全过程督导评价工作已经开始;多角度挖掘、搜集、整理在线教学中涌现出的优秀教学案例,挖掘在一线中涌现出的优秀教师有效模式也正在进行,以期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和模式,力求推动在线教学成果的固化和优秀课程的培育。

而针对目前国内各慕课平台研究生在线课程较少的情况,天津大学此次线上教学也发布了优质研究生课程资源的征集令,同时利用近年来积累的大量优质研究生课程资源,依托校内E-learning平台,建设天津大学研究生在线课程平台。将来,该平台将不仅是天津大学今后研究生在线教学运行的重要保障,还将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并和其他高校共享资源的教学平台。

“我们应该借此来引导教师更多使用现代化的手段来变革我们的传统课堂,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天津大学线上教学校级专家组组长蔡怀宇教授表示,如果趁着这次疫情的非常之举补齐现在高校教师对于智慧课堂应用较少这个短板,使广大教师对教育教学理念有更为充分的了解,对于今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也是大有益处的。而在王梅看来,在线课程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学平台的使用仅仅是教学顺利开展的第一步,如何利用“互联网+”带来的红利,发挥智慧教学工具的优势,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促进教学模式改革,从而全面提升教学质量,这是摆在每一位老师面前的重任。从这个角度来讲,疫情是危机也是契机。

作为工科优势校,天津大学的新工科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对此,天津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原续波表示,此次大规模线上教学对推动天津大学的新工科建设必将带来影响,“大规模的线上教学对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要求大幅提高。线上教学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当下新工科教育的要求是一致的。”天津大学智能与计算学部副主任王建荣则表示,此次大规模的线上教学是对全体教师的一次考验。线上教学,同一门课可以是不同的老师讲,学生的学习也不再局限于课堂。单一的学习模式被打破,取代的将是无处不在的学习以及终身学习,教育模式的革新,必然带动学校对于教学的重新规划和梳理,这对未来天津大学新工科建设也将带来新的启发。

对此,天津大学校长金东寒表示,线上教学必须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成果为导向,至于过程与方式可以因课而异、因人而异,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搞“一刀切”,由教师结合实际选择合适的远程方式开展教学,如利用已有精品课程、“录播”、“在线直播”、提供课件做好答疑等等,着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学能力。

(编辑 焦德芳 陈铮杰)